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管處致力各項資源保育調查 調查研究成果豐碩

發佈單位
保育研究課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金管處)為保護金門地區資源及環境永續與發展,112年5月23日(星期二)於中山林遊客中心辦理「金門國家公園111年度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總計約106位關心金門的地方民眾、志工及同仁共襄盛舉。當日由研究團隊分享調查成果,促進各項保育調查資源的運用及交流,讓大家更瞭解金門多樣的資源特色。

    本次發表之保育研究成果共有四項主題分別為:國立臺灣大學丁宗蘇教授「金門鸕鶿遷移與生態研究(3/3)」、臺北市立動物園張廖年鴻博士「金門歐亞水獺親緣譜系及族群動態研究(3/3)」、國立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海外金門移民社群文化及其影響:印尼群島(3/3)」及社團法人金門縣野鳥學會莊西進理事長「111年度金門國家公園重要物種監測」。各項研究成果完整之成果報告可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網站https://www.kmnp.gov.tw 保育研究>保育成果報告下載。

各項計畫之研究調查成果概況

  1. 「金門鸕鶿遷移與生態研究(3/3)」:透過衛星定位追蹤器確認金門度冬鸕鶿的繁殖地及遷移路徑,並探討金門鸕鶿選擇夜棲地的環境因子、環境承載量以及金門鸕鶿棲地現狀。研究推測金門度冬鸕鶿族群的潛在繁殖地位於北緯43.37度至50.36度間的大型湖泊、河川流域等濕地,金門鸕鶿春季和秋季遷徙路徑相似。慈湖及陵水湖近年面臨林地面積縮減與破碎化的問題,鸕鶿停棲範圍及夜棲情形受水域周邊之木麻黃林面積縮減及消失的影響。西湖水庫、太湖地區、古崗湖受到濱水林帶擴增空間限制,鸕鶿適合夜棲地的範圍有限。瓊林水庫、山西水庫、擎天水庫是金門具有吸引鸕鶿夜棲特質的潛在水域,未來有機會發展為穩定的夜棲地,應持續關注。
  2. 「金門歐亞水獺親緣譜系及族群動態研究(3/3)」:研究提出了金門水獺族群動態假說,認為金門水獺族群應非封閉族群,個體有能力跨越海域自由出入金門。但也有記錄顯示有些個體可能長期離開金門後再次渡海回到金門島上棲息,具有更寬廣的生存領域,金門只是其棲地的一部分,不會定居於此。金門為華南沿海地區歐亞水獺的繁殖熱點,每年的調查資料都可發現比例極高的新個體,但是這些個體絕大部分在出現一兩季後就不再被調查到,推測應為幼獸離乳成長後離開金門另覓棲地,不再停留於金門。這些數量眾多的外移新個體顯示金門是歐亞水獺重要的繁殖場域,也是鄰近華南沿海地區歐亞水獺活動及繁殖的核心棲地。
  3. 「海外金門移民社群文化及其影響:印尼群島(3/3)」:印尼群島為昔日金門移民出洋地之一,包括水頭、後浦頭、後水頭、陽翟等族之移民前往東加里曼丹的三馬林達、麻里峇板、爪哇島巴達維亞、泗水、蘇門答臘島的棉蘭、邦加島及勿里洞島、吉里汶等各城鄉地區發展。這些旅居印尼的金門鄉僑多數從事商業貿易規模小者從事什貨商店,規模大者經營進出口貿易另有從事農業、工業生產者經商有成之發達人士眾多受到當地政府重視榮獲要職。
  4. 「111年度金門國家公園重要物種監測」:2022年金門水韭族群月均量以4月的3,847株最多。老鼠簕植生面積和數量都在減縮,可能是生長環境劣化所致。3~10月觀察到黃邊鳳蝶幼蟲共221隻次,約為2019年同期的2.5倍。潮間帶底質的改變影響三棘鱟生態,再有互花米草入侵造成棲地衰退,以致稚鱟逐年遞減。猛禽紀錄有8種較2019年少2種。在各濕地記錄到的鳥種、鳥口多寡順位與2019年紀錄大致雷同,慈湖鳥類群聚仍是主導金門鳥況的關鍵。重要物種監測已實施12年,發現物種及棲地發生問題皆能及時回報權責單位關注,隨即協同進行處理。未來監測計畫應再深化與社區居民的合作關係,並且邁向落實在地保育的方向來努力,可望對監測物種的永續發揮良性互動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