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貳、充滿古風的傳統聚落

金門早期移民多來自漳、泉兩州,民居建築與風土民情仍多沿襲閩廈古風。早年因軍事管制,使得此地都市化腳步緩慢,而得以保存豐富的人文史蹟。金門傳統聚落的形成是以實際生活需要為原則。早期移民多以水源充足、避風禦寒等因素,作為選擇聚居地的基本條件,因之聚落多座落在前低後高的基地上,背山面水;民宅的興建大致是同一朝向,形成特殊的「梳式佈局」。


金門的自然村落多是單姓村,全村的中心在大宗宗祠,各甲頭的中心是小宗宗祠,層級分明,展現深刻的宗法倫理,氏族並藉宗祠的力量凝結族人與傳遞禮教。每年春秋於此舉行祭祖活動,族中長老率宗親共同祭祖,祈求祖先庇祐後世子孫,更可聯誼鄉親,凝聚宗族向心力。宗祠建築仍多為傳統閩南式,格局多為二落,規模較一般民宅高大,宗祠屋脊上安置的陶瓷豎龍稱為「龍隱」,是宗祠特有的裝飾。


由於環境嚴苛、戰事頻仍等因素影響,金門生活極為不易。在敬畏天威及尋求慰藉的心理下,促成金門地區宗教活動的興盛。特別是各村落宮廟作醮的儀典,對於居民的生活作息與禮儀規範仍有很大的支配力量。每年各個聚落的宮廟作醮時,都會遶行聚落四周,進行「安鎮五方」的儀式,以劃定神明的保護境域,也由此界定了聚落的範圍。


傳統建築文化是金門國家公園內最豐富的文化資產,有歐厝、珠山、水頭、瓊林、山后、南山和北山等七個具代表性的傳統聚落:


  • 南山、北山:南山、北山隔雙鯉湖相對望,與林厝合稱「古寧頭」。此地曾是「古寧頭大戰」主要戰場所在,村內仍見斑斑彈痕與多處戰役遺蹟。
    南山、北山:南山、北山隔雙鯉湖相對望,與林厝合稱「古寧頭」。此地曾是「古寧頭大戰」主要戰場所在,村內仍見斑斑彈痕與多處戰役遺蹟。
  • 山后:山后中堡有十八間格局工整的二落大厝,燕尾起翹昂揚,配以完整的橫向隘門,呈現經過整體規劃而精緻的聚落型態。
    山后:山后中堡有十八間格局工整的二落大厝,燕尾起翹昂揚,配以完整的橫向隘門,呈現經過整體規劃而精緻的聚落型態。
  • 山后:山后中堡有十八間格局工整的二落大厝,燕尾起翹昂揚,配以完整的橫向隘門,呈現經過整體規劃而精緻的聚落型態。
    珠山:整個聚落以大宗宗祠與大潭為主軸,建物依序配置在四周緩坡上並面向大潭,充分展現傳統聚落因地制宜之環境哲學。
  • 水頭:從清乾隆年間的傳統閩南式二落大厝,到民初興築的洋樓群,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築,形成水頭獨特的地域風貌。
    水頭:從清乾隆年間的傳統閩南式二落大厝,到民初興築的洋樓群,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築,形成水頭獨特的地域風貌。
  • 瓊林:聚落型態保存良好,為昔日規模最大的聚落;明清二代登科受祿者眾,並以「七座八祠」著稱,保有完整之宗族制度與祭祖活動。2012年,瓊林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法》之法定聚落。
    瓊林:聚落型態保存良好,為昔日規模最大的聚落;明清二代登科受祿者眾,並以「七座八祠」著稱,保有完整之宗族制度與祭祖活動。2012年,瓊林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法》之法定聚落。
  • 歐厝:上社的隘門群組,界定了共同生活空間並形成防禦效果;下社完整的一落四攑頭建築群,則表現了「梳式佈局」的特徵,古意樸實,各異其趣。
    歐厝:上社的隘門群組,界定了共同生活空間並形成防禦效果;下社完整的一落四攑頭建築群,則表現了「梳式佈局」的特徵,古意樸實,各異其趣。

不論是空間景觀的表現或是日常的民俗風情,金門國家公園都蘊涵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而這些特色也是生活在金門地區這片土地上的百姓所共同擁有的可貴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