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版選單
search
搜尋
  • 進階搜尋
分享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 line
  • Email
  • 最新消息
    • 新聞
    • 活動
    • 公告
  • 遊憩資訊
    • 認識金門
    • 遊憩據點
    • 主題旅遊
    • 推薦行程
    • 步道系統分級
    • 步道資訊
    • 住宿賣店交通
  • 保育研究
    • 自然生態教室
    • 閩南文化
    • 戰役史蹟
    • 保育成果報告
    • 數位典藏主題網
    • 自然資源知識庫
    • 資源名錄
  • 環境教育
    • 教案課程
    • 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
    • 場域認證
    • 解說志工
  • 多媒體專區
    • 出版品目錄
    • 電子書
    • 影音專區
    • 桌布下載
    • 資通訊專區
  • 行政服務
    • 關於本處
    • 便民服務
    • 政府資訊公開
    • 無障礙空間
熱門關鍵字
上方連結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處長信箱
  • 常見問答
  • 親子
  • RSS
  • 教育研究
  • 行政申辦
下方連結
  • 隱私權保護政策
  • 資訊安全政策
  • 網站維護管理規範
  • 著作權聲明
  • 政府資料開放宣告
  • 主題網站
  • 分區查詢
  • 台灣就業通
  • 雙語詞彙
:::
分享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 line
  • Email
  • 教育研究
  • 行政申辦

金門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

_
上方連結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處長信箱
  • 常見問答
  • 親子
  • RSS
  • 教育研究
  • 行政申辦
translate
字級
  • 小
  • 中
  • 大
語言
  • 繁體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搜尋
search
搜尋
  • 進階搜尋
熱門關鍵字
  • 最新消息
    • 新聞
    • 活動
    • 公告
  • 遊憩資訊
    • 認識金門
    • 遊憩據點
    • 主題旅遊
    • 推薦行程
    • 步道系統分級
    • 步道資訊
    • 住宿賣店交通
  • 保育研究
    • 自然生態教室
    • 閩南文化
    • 戰役史蹟
    • 保育成果報告
    • 數位典藏主題網
    • 自然資源知識庫
    • 資源名錄
  • 環境教育
    • 教案課程
    • 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
    • 場域認證
    • 解說志工
  • 多媒體專區
    • 出版品目錄
    • 電子書
    • 影音專區
    • 桌布下載
    • 資通訊專區
  • 行政服務
    • 關於本處
    • 便民服務
    • 政府資訊公開
    • 無障礙空間
:::
  • 首頁
  • 保育研究
  • 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

_
網頁功能
  • [開啟懸浮視窗]列印內容
  • 閩南文化歷史溯源
    水頭酉堂 根據復國墩貝塚遺址,早在距今6300~5500年前,金門即有先民居住。生活型態以採集、漁獵為主,由出土文物推測,可將南島民族的祖先型文化,從台灣的大坌坑文化上推至亞洲大陸東南沿海早期的復國墩遺址。 東晉元帝建武年間(西元317年),因五胡亂華,中原紛擾不安,六姓居民移居浯洲。唐德宗貞元19年(西元803年),牧馬監陳淵率十二姓氏到浯洲開墾,島民逐漸繁衍。北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西元1068-1085年),首次正式納入地方行政區,屬同安縣。相傳南宋朱熹曾於此設立燕南書院宣揚禮教,因文風鼎盛而有「海濱鄒魯」之稱。元成宗大德元年(西元1297年),建浯洲鹽場,徵鹽供給內地。 明初東南沿海盜寇猖獗,金門因位處海疆交通要道,明太祖洪武20年(西元1387年),江夏候周德興在島上築城池並設立守禦千戶所,因其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金門」因而得名,並自此成為海疆防禦重鎮。明朝永曆年間(西元1640年代),鄭成功進駐金、廈兩島,迎監國魯王,以此作為反清復明基地。清時金門設有獨立的水師,仍是一海防要點。 清宣宗道光年間鴉片戰爭後(西元1842年以後),廈門為開放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金門人開始大量由此遠渡南洋等地謀生。 民國4年,金門正式設立縣治。民國26年,抗日戰起,日軍佔據金門八年。民國38年10月25日,爆發古寧頭大戰,決定了海峽兩岸對峙的局面。民國45年開始實驗戰地政務,設立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民國47年發生八二三砲戰,短短44天,金門落彈47萬餘發;此後中共又持續單打雙不打的砲擊近二十年。民國81年終止戰地政務,回歸地方自治。 牧馬侯祠 王氏宗祠 山后 金門城明遺老街
  • 壹、豐富而悠遠的古蹟
    自東晉以來,金門即有中原人士避禍屯墾於此,由於開發甚早,歷代文風鼎盛,產生豐富的文化風貌,全臺有將近1/10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登錄的古蹟和歷史建築座落在金門地區,其中並有多處位於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例如瓊林蔡氏祠堂、水頭黃氏酉堂別業、文臺寶塔、虛江嘯臥碣群等國定古蹟;金門雙乳山坑道、古寧頭北山古洋樓、元太武山築寨砌路摩崖石刻、前水頭黃輝煌洋樓及得月樓、珠山下三落、漢影雲根碣、古龍頭振威第、古龍頭水尾塔、邱良功墓園、瓊林一門三節坊、蔡攀龍墓、海印寺石門關、文應舉墓、李光顯故居及墓園等縣定古蹟,及其它超過40處的歷史建築。   更多指定登錄文化資產之最新資料,可參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 瓊林蔡氏家廟 邱良功墓 瓊林一門三節 漢影雲根 文臺寶塔 水尾塔
  • 貳、充滿古風的傳統聚落
    金門早期移民多來自漳、泉兩州,民居建築與風土民情仍多沿襲閩廈古風。早年因軍事管制,使得此地都市化腳步緩慢,而得以保存豐富的人文史蹟。金門傳統聚落的形成是以實際生活需要為原則。早期移民多以水源充足、避風禦寒等因素,作為選擇聚居地的基本條件,因之聚落多座落在前低後高的基地上,背山面水;民宅的興建大致是同一朝向,形成特殊的「梳式佈局」。金門的自然村落多是單姓村,全村的中心在大宗宗祠,各甲頭的中心是小宗宗祠,層級分明,展現深刻的宗法倫理,氏族並藉宗祠的力量凝結族人與傳遞禮教。每年春秋於此舉行祭祖活動,族中長老率宗親共同祭祖,祈求祖先庇祐後世子孫,更可聯誼鄉親,凝聚宗族向心力。宗祠建築仍多為傳統閩南式,格局多為二落,規模較一般民宅高大,宗祠屋脊上安置的陶瓷豎龍稱為「龍隱」,是宗祠特有的裝飾。由於環境嚴苛、戰事頻仍等因素影響,金門生活極為不易。在敬畏天威及尋求慰藉的心理下,促成金門地區宗教活動的興盛。特別是各村落宮廟作醮的儀典,對於居民的生活作息與禮儀規範仍有很大的支配力量。每年各個聚落的宮廟作醮時,都會遶行聚落四周,進行「安鎮五方」的儀式,以劃定神明的保護境域,也由此界定了聚落的範圍。傳統建築文化是金門國家公園內最豐富的文化資產,有歐厝、珠山、水頭、瓊林、山后、南山和北山等七個具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南山、北山:南山、北山隔雙鯉湖相對望,與林厝合稱「古寧頭」。此地曾是「古寧頭大戰」主要戰場所在,村內仍見斑斑彈痕與多處戰役遺蹟。山后:山后中堡有十八間格局工整的二落大厝,燕尾起翹昂揚,配以完整的橫向隘門,呈現經過整體規劃而精緻的聚落型態。珠山:整個聚落以大宗宗祠與大潭為主軸,建物依序配置在四周緩坡上並面向大潭,充分展現傳統聚落因地制宜之環境哲學。水頭:從清乾隆年間的傳統閩南式二落大厝,到民初興築的洋樓群,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築,形成水頭獨特的地域風貌。瓊林:聚落型態保存良好,為昔日規模最大的聚落;明清二代登科受祿者眾,並以「七座八祠」著稱,保有完整之宗族制度與祭祖活動。2012年,瓊林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法》之法定聚落。歐厝:上社的隘門群組,界定了共同生活空間並形成防禦效果;下社完整的一落四攑頭建築群,則表現了「梳式佈局」的特徵,古意樸實,各異其趣。不論是空間景觀的表現或是日常的民俗風情,金門國家公園都蘊涵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而這些特色也是生活在金門地區這片土地上的百姓所共同擁有的可貴文化資產。
  • 叁、典雅而傳統的建築文化
    多姓村通常出現在港口碼頭、商業興盛的城鎮,或早期因軍事防禦需要而設立的據點;各姓氏藉著共同祭祀的宮廟,凝聚成生活共同體。金門傳統民居格局不大,一般係以合院形式為基礎,進而配合基地規模,衍生一些因地制宜的變化。建築的基本佈局則以「一落二攑頭(廂房)」、「一落四攑頭」最多,另外由此衍生出來的三蓋廊或二落大厝也為數不少,而在原有建築空間組織上,增建陟歸、護龍等其它形式的建築樣式,也成了本區特有的樣式。整體而言,本區的閩南建築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且充份表達出一種古典,寧靜的安祥之美。本區建材以磚瓦、石材運用較廣,木材次之,建材昔日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白石與福州杉,而本地的花崗石質地較泉州白粗黃,是較廉價的建材。磚石瓦編於牆面壁體上的變化特別靈活,有石條平砌、斗子砌、有磚石瓦混砌、有出磚入石砌、有些牆內還夾砌著美麗的圖案,如葫蘆、雙喜等,極具特色。在建築裝飾技術上有磚雕、泥塑、木雕、交趾陶燒及彩繪等多種方式,而屋脊、燕尾脊下與山牆交接處的鵝頭則是裝飾的重點,造型豐富,圖案多樣。一落四攑頭二落大厝山后隘門水車堵泥塑石雕
  • 肆、饒富地方特色的辟邪物
    金門地理環境貧瘠,加上明代以來歷經多場戰亂,島民為了驅邪祈福,於是普遍設置辟邪物。聚落空間中的辟邪物以設立於村落外圍的風獅爺最為常見,或在河口設置水尾塔等,都是為了護衛村落,祈求合境平安。而民宅辟邪物多是以防制沖煞為考量,如在屋埕設立照壁、屋頂上安置瓦將軍、烘爐、風雞;牆面上設石敢當等,形成嚴密的心理防護。 瓊林風獅爺 北山石敢當 瓊林風獅爺 山后風獅爺 屋頂風獅爺
  • 伍、中西合璧的建築風貌
    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三○年代的這段時間,金門有大批青壯人口,透過廈門中轉,到南洋或日本等地討生活。他們將勞動所得匯回故鄉,改善家庭生計,也促進了僑鄉的繁榮;或修建學堂、宗祠、或整建故居、光耀門楣;部份建築物採用洋樓的形式,融合閩南傳統建築風格,成為今日金門特殊的文化風貌。 歐厝歐陽鐘遠洋樓 山牆 得月樓
  • 陸、傳統建築欣賞入門
  • 回上一頁
  • 回最上面
選單
:::
  • 最新消息
    • 新聞
    • 活動
    • 公告
  • 遊憩資訊
    • 認識金門
    • 遊憩據點
    • 主題旅遊
    • 推薦行程
    • 步道系統分級
    • 步道資訊
    • 住宿賣店交通
  • 保育研究
    • 自然生態教室
    • 閩南文化
    • 戰役史蹟
    • 保育成果報告
    • 數位典藏主題網
    • 自然資源知識庫
    • 資源名錄
  • 環境教育
    • 教案課程
    • 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
    • 場域認證
    • 解說志工
  • 多媒體專區
    • 出版品目錄
    • 電子書
    • 影音專區
    • 桌布下載
    • 資通訊專區
  • 行政服務
    • 關於本處
    • 便民服務
    • 政府資訊公開
    • 無障礙空間
下方連結
  • 隱私權保護政策
  • 資訊安全政策
  • 網站維護管理規範
  • 著作權聲明
  • 政府資料開放宣告
  • 主題網站
  • 分區查詢
  • 台灣就業通
  • 雙語詞彙
  • 我的E政府 [另開新視窗]
  • 通過A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 手機掃描QR Code,可取得此頁連結。

金門國家公園

  • youtube
  • facebook
  • flickr
  • 機關地址:金門縣892010金寧鄉伯玉路二段460號(位置圖)
  • 機關電話:(082)313100
  • 機關傳真:(082)313134
  • 服務時間:上午8:30 ~ 下午5:00(除夕休館)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版權所有 ©2016 Kinmen National Park All Rights Reserved
績優101 績優103 績優105
更新日期
114-06-23
回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