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版選單
search
搜尋
  • 進階搜尋
分享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 line
  • Email
  • 最新消息
    • 新聞
    • 活動
    • 公告
  • 遊憩資訊
    • 認識金門
    • 遊憩據點
    • 主題旅遊
    • 推薦行程
    • 步道系統分級
    • 步道資訊
    • 住宿賣店交通
  • 保育研究
    • 自然生態教室
    • 閩南文化
    • 戰役史蹟
    • 保育成果報告
    • 數位典藏主題網
    • 自然資源知識庫
    • 資源名錄
  • 環境教育
    • 教案課程
    • 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
    • 場域認證
    • 解說志工
  • 多媒體專區
    • 出版品目錄
    • 電子書
    • 影音專區
    • 桌布下載
    • 資通訊專區
  • 行政服務
    • 關於本處
    • 便民服務
    • 政府資訊公開
    • 無障礙空間
熱門關鍵字
上方連結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處長信箱
  • 常見問答
  • 親子
  • RSS
  • 教育研究
  • 行政申辦
下方連結
  • 隱私權保護政策
  • 資訊安全政策
  • 網站維護管理規範
  • 著作權聲明
  • 政府資料開放宣告
  • 主題網站
  • 分區查詢
  • 台灣就業通
  • 雙語詞彙
:::
分享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 line
  • Email
  • 教育研究
  • 行政申辦

金門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

_
上方連結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處長信箱
  • 常見問答
  • 親子
  • RSS
  • 教育研究
  • 行政申辦
translate
字級
  • 小
  • 中
  • 大
語言
  • 繁體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搜尋
search
搜尋
  • 進階搜尋
熱門關鍵字
  • 最新消息
    • 新聞
    • 活動
    • 公告
  • 遊憩資訊
    • 認識金門
    • 遊憩據點
    • 主題旅遊
    • 推薦行程
    • 步道系統分級
    • 步道資訊
    • 住宿賣店交通
  • 保育研究
    • 自然生態教室
    • 閩南文化
    • 戰役史蹟
    • 保育成果報告
    • 數位典藏主題網
    • 自然資源知識庫
    • 資源名錄
  • 環境教育
    • 教案課程
    • 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
    • 場域認證
    • 解說志工
  • 多媒體專區
    • 出版品目錄
    • 電子書
    • 影音專區
    • 桌布下載
    • 資通訊專區
  • 行政服務
    • 關於本處
    • 便民服務
    • 政府資訊公開
    • 無障礙空間
:::
  • 首頁
  • 遊憩資訊
  • 主題旅遊

主題旅遊

_
網頁功能
  • [開啟懸浮視窗]列印內容
  • 聚落建築
    傳統民居建築類型 金門傳統民居大多傳承閩南的漳泉形制,因應家族組織、地理及氣候條件,格局不大;一般係以合院形式為原型,依照不同的宅地而衍生其他類型。這些不同的類型,大致上可以歸結成「基本形式」(主要是傳統三、四合院的民居類型)、「衍生形式」(傳統合院的增建形式)及「其他形式」(特殊的處理方式)等三大類型:   一、基本形式(三合院) 1、一落二攑頭、一落四攑頭 一落二攑頭或一落四攑頭是金門傳統民宅中最常見的基本形式。它的基本構成是以三開間的大落(或稱正身、正廳、祖堂等)、東西對稱的攑頭(或稱間仔、兩廂房、掛房等)與天井(深井頭、中庭)空間構成。 可見聚落:瓊林、水頭、珠山、歐厝、南北山 2、三蓋廊 以一落四攑頭為基礎,在大門入口的攑頭加建圓脊、燕尾或磚坪屋頂,使之成為四合院的格局。 可見聚落:瓊林 3、二落大厝(雙落大厝) 二落大厝與三蓋廊之平面格局十分接近,均為四合院的形式,不同的是在前落屋頂的處理方式,二落大厝的前落是將攑頭與門廳統合在一個屋頂之下,中以廂房連接,使整個建物成為前後兩落的宅落。 可見聚落:瓊林、山后、水頭、珠山、歐厝、南北山 4、三落大厝 即在二落大厝前或後再增建一落的形式。 可見聚落:珠山   二、衍生形式 1、凸規(突歸) 在二落大厝、三蓋廊的左或右側,加建一列房間使正面成為四開間,加建的房間稱為單凸規。加建兩列成為五開間即為雙凸規。與主建築間夾有一長條形天井。五開間的雙凸規,若兩側均為翹脊(燕尾),成為正式格局的一部分,則稱為「六路大厝」,取其有六道隔間牆路之意。 可見聚落:瓊林、歐厝 2、護龍 護龍和凸規最大的不同在於正面,護龍本身有獨立的正面出入口,與大門同向。與原建築夾有長條形天井,並在子孫巷頭位置築有遮雨廊道連接,俗稱「過水」。 可見聚落:瓊林、山后、水頭、珠山、歐厝、南北山  3、迴向(倒座)  迴向是指在二落大厝正向的前方增建另一建築的形式。與二落大厝之間留有相當大的內埕,朝向與二落大厝相望。 可見聚落:瓊林 4、一落二攑二樓化 受到洋樓的影響,整個空間格局加以二樓化,增加了空間的使用強度與富裕的象徵意象。 可見聚落:山后 三、其他形式 部份民居因基地較小或零散不完整,無法以基本形式出現,而自行修建適合基地規模的建物,可視為特例。這類民居並不多,通常的作法是非對稱性的方式。另外,有一些早期商業繁榮所發展出來的市集,則是以店舖住宅的形式(店屋)出現,它不同於單一朝向的梳式佈局,而是面對面相向的空間關係,最著名的是明代金門城北門外的傳統店屋。 金門洋樓類型 清末民初金門大量青壯人口透過五口通商港埠之一的廈門,渡海而到南洋、日本等地討生活,並將勞動所得匯回故鄉以改善生計。而在僑匯資助下,興築了許多洋樓,在傳統聚落中成為中西合璧文化的代表。這些洋樓的空間使用絕大多數是住宅,少部份是學堂、槍樓、祠堂。 1、附屬建築(護龍)疊樓,引入外廊 漢人傳統民宅的擴增,多採用左右向外水平延展的方式,僑匯時間,有一種洋樓形式是護龍疊樓(二樓化),並引入外廊。中軸線的主建築不加以改變,在次要的附屬建築上改築洋樓,是一種結合水平延展及量體放大的做法。 2、番仔厝 在一層的傳統合院建築門面,加上西式山頭的做法,稱為番仔厝。為二落大厝的一種變化。 3、五腳基(外廊建築) 有外廊的洋樓建築,將外廊門面附於傳統合院「四房合一廳」平面,並加以二樓化的一種建築類型。依外廊形制分為: (1)出龜:外廊中間部份突出,類似龜頭。 (2)三塌壽:外廊平面左右兩側凸出。 (3)五腳基:外廊平向無突出。 傳統聚落深度之旅 傳統建築文化是金門國家公園內最豐富的文化資產,有歐厝、珠山、水頭、瓊林、山后、南山和北山等七個具代表性的傳統聚落: 南山、北山:南山、北山隔雙鯉湖相對望,與林厝合稱「古寧頭」。此地曾是「古寧頭大戰」主要戰場所在,村內仍見斑斑彈痕與多處戰役遺蹟。 山后:山后中堡有十八間格局工整的二落大厝,燕尾起翹昂揚,配以完整的橫向隘門,呈現經過整體規劃而精緻的聚落型態。 珠山:整個聚落以大宗宗祠與大潭為主軸,建物依序配置在四周緩坡上並面向大潭,充分展現傳統聚落因地制宜之環境哲學。 水頭:從清乾隆年間的傳統閩南式二落大厝,到民初興築的洋樓群,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築,形成水頭獨特的地域風貌。 瓊林:聚落型態保存良好,為昔日規模最大的聚落;明清二代登科受祿者眾,並以「七座八祠」著稱,保有完整之宗族制度與祭祖活動。2012年,瓊林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法》之法定聚落。 歐厝:上社的隘門群組,界定了共同生活空間並形成防禦效果;下社完整的一落四攑頭建築群,則表現了「梳式佈局」的特徵,古意樸實,各異其趣。 不論是空間景觀的表現或是日常的民俗風情,金門國家公園都蘊涵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而這些特色也是生活在金門地區這片土地上的百姓所共同擁有的可貴文化資產。
  • 尋訪風獅爺
    風獅爺導覽手冊 饒富地方特色的辟邪物 金門地理環境貧瘠,加上明代以來歷經多場戰亂,島民為了驅邪祈福,於是普遍設置辟邪物。聚落空間中的辟邪物以設立於村落外圍的風獅爺最為常見,或在河口設置水尾塔等,都是為了護衛村落,祈求合境平安。而民宅辟邪物多是以防制沖煞為考量,如在屋埕設立照壁、屋頂上安置瓦將軍、烘爐、風雞;牆面上設石敢當等,形成嚴密的心理防護。 風獅爺的由來 金門群島接近福建東南外海,四面無高山屏障,中間有丘陵起伏,雨量頗不均勻,冬季東北季風特別強烈,舊諺稱:「金門呷十三省風」;更由於歷代的兵燹禍亂,林相植被屢遭嚴重的破壞,飽受風沙之苦,歷史文獻的記載,金門的后壟、內洋等村都曾因風沙埋沒而遷村。 早期金門民間普遍設立風獅爺的目的,是用來祈求免除沙壓風災,至於從何時開始,並無確切的年代考據。宋代為促進海外貿易的發展,在泉州立市舶司,掌理海外交通事務,並留有祈風與祭海的典禮,以祈求船舶航行的平安。泉州灣出海口的金門島是當時放洋的航標之一,咸淳年間(公元1266年~1274年)島上建太武岩寺,奉通遠仙翁,相傳祈風禱雨都能應驗,這是金門有關祈風習俗的濫觴。自此後結合閩南道教以風獅收風的科儀(司風之神的司與風獅的獅同音),轉變為民俗信仰鎮制風煞、防禦風災的守護神,也兼具防治蟻害、斷路沖溪煞及居家合境平安等多功能的神祇。 找尋金門風獅爺的落腳處 風獅爺在金門也稱石獅爺,有石雕及泥料堆塑兩種材質,前者精緻古樸,承襲閩南石雕的風格;後者活潑生動,類獅似犬的想像空間,大多出自本地工匠的巧思。最高大的泥塑安岐風獅爺,高達385公分,最小的石雕風獅爺尚不足30公分。 風獅爺的座落,常位於村莊的外圍,且迎向東北或北方,地方性的廟宇附近都有風獅爺的設立,如下墅的聖帝廟、東洲的孚佑廟、瓊林的保護廟、後水頭的汶源宮、汶德宮、陽翟的會山寺、山后的感應廟、西園的樓山寺等,民眾在從事廟宇祭祀活動的時候,順道可以將一些麵食類的分供品,酬敬風獅爺。 如果您安排深度的金門文化之旅,風獅爺是印象最深刻知性的行程之一,但如何按著圖籍找尋到它們的蹤跡呢?這其中含有太多知性與感性的趣味,因為它們常矗立在聚落中的村口、傳統建築的屋頂上、或嵌入宗祠的牆壁中,亦或是隱藏在廟宇的某個角落、甚至已被人們遺忘的安置於民宅建材堆裡。 由於不同年代的造型、材質、塑造工藝技巧,附會著民間不同的習俗傳說,增添了幾許神祕的人文色彩,找尋金門的風獅爺,也探索出金門豐富的人文風貌。 古寧頭北山風獅的傳說 昔時, 雙鯉湖旁的古寧頭村常被海水倒灌所苦惱,村民在北山安置風獅爺後,水患即止,海水僅淹到置風獅爺處。但此舉卻使西浦頭當日烏雲蔽日,雞犬不能啼吠,遂由乩童卜測為古寧頭設立風獅爺所致,提議破壞解厄,但被古寧頭設立風獅爺所聞,排林厝、南山、北山三地人丁日夜輪值護守。某日由林厝人士當值,村民以為水淹僅為南山、北山處,事不關林厝境內,遂諉走與人聚賭,是日也由西浦頭人從河堤上岸,敲毀該尊風獅爺左耳,從此后,撥雲見日,西浦頭雞犬也恢復正常啼吠。 隱身於民宅牆中的風獅爺 官澳路邊房舍牆內嵌有一石獅,花崗岩材質,近乎建材石,為屋主禮聘風水先生卜詢吉凶,決定預以石獅鎮宅,類似奠基石,在建屋前已預立,鄰近的民宅也見以石獅與石敢當併立門牆。 關於形容金門風大的俗諺有: (一)被風吹到南太武:南太武山在漳州龍海市港尾鎮境內,瀕臨九龍江出海口,與金門島的北太武山遙遙相對,同時是古時候海上航行的航標望山之一,在島上的某些角落都可以見到這兩座高山。 (二)八月十五,關門串戶:金門地區過完中秋節後,東北強風不止,居民多以布裏頭,早晚緊閉門戶。 (三)呷籤芋,關門串戶:地瓜籤和芋頭是秋收的主要農產品,至此北風襲人、天氣漸寒。 (四)九降風:金門秋季風起沙揚,稱九降風。 屋頂上的風獅爺 金門俗稱厝頂蓋的屋頂,安置在正脊上的瓦獅及瓦將軍備受矚目,一般也稱為風獅爺。它們同是磚瓦產地運送而來的,並非是家家必備,卻是相信建宅的地點犯煞或與住者有犯沖的關係。最早見於宋朝陳直的《韋居聽輿》記載:「福州舊有讖云:『獅兒走,狗兒吼,狀元在門首』。皆莫曉,至黃朴賜第之年元日,其相對屋上瓦獅墮地,群犬從而吠之,已而黃魁天下。」閩南臨海處風力強大,易遭颶風摧毀屋宇,咸信立瓦獅能鎮風避邪。 屋頂上的瓦將軍穿著胄甲,側身彎弓拉矢,跨足騎著坐獸,頭大身小似獅形,張口瞋目,威風凜凜,有蓄勢待發的備戰姿態,更具嚇阻侵犯的武士扮相。《金門縣志》刊出:「鎮煞:人家屋上,每見有陶質瓦獸,作獅子張口狀,或作擐甲將軍狀,名約蚩尤,或以紅泥小爐彩畫作獸頭狀,云可鎮煞。」在《史記》中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逐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宋史•禮志》有提到古代軍隊出師時,必需祭祀蚩尤及軍隊前的大旗:「祭蚩尤禡牙」,但民間信仰上,崇拜的是蚩尤呼風喚雨的本事,從《山海經》看到:「黃帝令應龍攻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魅』以止雨,遂殺蚩尤。」進而藉由他來克制風雨對屋宇的損害程度。《太白陰經》書上說他能割革為甲。屋脊上彎弓拉矢的瓦將軍,可以攘除災厄,有祈求居家平安的意義。
  • 傳統慶典
    金門先民多是從閩南渡海而來,開發甚早。早期受環境嚴苛、戰事頻仍等因素影響,沿襲了許多中國南方社會特別盛行的民間節慶;之後因應獨特的歷史經歷與生活經驗,更促成了獨具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盛起。 宗祠祭典 金門的聚落大多是單姓血緣宗族所組成,因此宗祠成為全村的精神中心,不但支配著聚落空間的營造與配置,每逢春秋兩季在宗祠舉行的祭祖活動,更是村中的年度大事。 宮廟聖誕 由於傳統社會對自然力量的敬畏,金門各村落宮廟每年會在共同奉祀的神明聖誕時,定期舉行「平安醮」,這基本上是為了對神明表示感謝庇祐,並祈求賜福或合境平安的祭典,而這些醮儀的也形成了特殊的庶民生活文化。 迎城隍 後浦(金城)城隍為清康熙年間由金門城分香而來,成為後浦居民的共同信仰。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後浦人會舉行盛大的城隍遶境活動。 愛國將軍廟 將軍廟祭祀的主要是國共戰爭戰死金門、或戰地政務時期在金門意外身故的軍魂,希望祂們不再作祟於,進而可以護祐眾生。最有名而規格最大的愛國將軍廟是李光前將軍廟;廟中香火鼎盛,每年建醮,更是盛況空前。 七月流火 在傳統的歲時節慶裏,處暑的節氣後,最為隆重的民俗節日就是中元普渡,從農曆七月初一「開鬼門」起,直至七月底止,整整一個月,金門各村莊處處皆可見普渡的祭儀。普渡當天下午,金門各家戶會在門口擺設豐盛的食物祭拜「好兄弟」,有些靠海的村莊,還會在海邊祭拜海上亡魂,以祈求平安。 奠安 是一種慶祝廟宇、宗祠或住家修建落成所舉行祈求平安的醮儀。奠安日的選擇和陰陽五行及風水有密切的關係,要選擇對這建築座向有利的年份來舉行,因此落成後有時得等上好幾年才有機會舉行醮儀。
  • 戰役史蹟
    戰役史蹟簡介   作為保障台澎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多次的戰火洗禮在這裏留下了不可抹煞的歷史痕跡長期的戰備需要則使得島上各項防禦工事極為堅強,金門因此被打造成一個枕戈待旦的戰地空間,其戰備設施,已成為深具歷史意義的紀念物。  翟山坑道 位於金門西南方,為一A字型戰備水道,總長約357公尺,民國五十二年為因應戰爭所需而開挖,耗時三年才完成,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坑內並有停靠碼頭。一進入坑道內即可感受它的震撼力,靠著新架設的欄杆,望著深遂的倒影,是多少人流血流汗才可建造出如此偉大的工程,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重新整建、清理後,翟山坑道於八十七年七月正式開放,是不可錯過的觀光景點。古寧頭戰史館古寧頭戰史館為民國73年由金防部司令官宋心濂於任內所建,為紀念決定海峽兩岸對立局面的古寧頭戰役。金防部移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後,於90年重新開館。館內主要以13幅大型油畫,介紹古寧頭戰役的經過,並於113年增設沉浸式劇場「印象金戰‧1949」,以「時光盒子」為核心概念,將戰史館中陳展的戰史油畫,轉化為多媒體互動體驗,讓民眾身歷其境感受當年金門保衛戰的壯烈情景。  八二三戰史館 八二三戰史館緊鄰中正紀念林,建於民國77年,建築形態採以翠瓦朱樑,雪白花崗岩牆圍砌,是一幢仿古建築。戰史館佔地372平方公尺,正面兩側外牆鐫有當年在砲戰中為國捐軀的數百位國軍英雄名錄,館旁置有砲戰時使用的F-86軍刀型戰鬥機、LVT兩棲登陸運輸車、M-24輕型戰車、155公厘榴彈砲等武器。  毋忘在莒慢慢爬上太武山上至三分之二處的途中,您就可發現由當時總統親頒題字的「毋忘在莒」四字的石塊矗立於上,誠然有提高士氣的精神在,勒石下有中興亭,旁有太武亭,再往下走約五分鐘順著兩旁梅樹則可看到海印寺,這裡每年過年時香煙裊裊,進香人潮眾多。  馬山觀測站位於金門最北端突出部份,與對面角嶼相望,經過馬山播音站後,就進入馬山觀測所地下坑道,內有望遠鏡可供遊客瞭望對岸大陸,天氣良好時,用肉眼即可清楚的看到。  湖井頭戰史館位於烈嶼西北海岸,民國77年總長郝柏村上將至烈嶼視察時,有鑒於烈嶼為歷經戰役連連的地方,卻沒有一座史蹟館,於是囑咐當時的宋恩臨師長籌備建館,於翌年(民國78年)隨即建築完成,並敦請當時的參謀總長郝柏村將軍剪彩開幕。民國94年12月間,自金防部手中接管湖井頭戰史館,並開放參訪。於96年初進行內部展示裝修工程,並於該年10月18日重新開幕。展示結合現代科技手法展現新風貌,展示內容包括資訊服務站、烈嶼師旅之戰績、鐵漢雄姿、駐守金門的日子、阿兵哥的故事一傾聽他們的聲音、瞭望體驗區等單元。對於舊館展示資料處理為將圖片掃瞄成電子檔,除達到保存相關戰役史料功能外,並建置於電腦資料庫供遊客查詢閱覽。瞭望區更新的三具望遠鏡,讓遊客看看今昔金廈兩岸紛擾競合的時代變化,提供不同遊憩體驗。  九宮(四維)坑道九宮坑道又稱四維坑道,位於烈嶼東南方羅厝與九宮之間,民國五十二年開挖作為人員、物資運補用,民國87年移撥金門國家公園規劃整理,於90年12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館內圖文展示金門與大陸廈門相對位置、小金門賞景據點、道路動線、豐富地質景觀及坑道介紹,內容簡單扼要,使遊客能對烈嶼地區有一全面性的了解。  將軍堡將軍堡為民國47年10月21日,蔣經國先生偕同王昇、柯遠芬二將軍自水頭乘成功艇抵烈嶼慰勉守軍,轉達總統指示,在砲火聲中與第九師師長郝柏村少將會商軍機的處所,並召開作戰會議,八二三砲戰期間為國軍重要的碉堡,金防部於民國69年整修後,定名為「將軍堡」。整座碉堡臨海興建,成L型,下層共有二十四個射口,北向可監控金門港灣,南向則可監控金烈水道海域動向。碉堡上層則視野遼闊,可協助防禦大金門西海岸之海防。本據點撤防後,由金防部於民國92年2月移撥給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隨後依原貌修復,重現當時駐防設施。烈嶼L-034 據點 L-034 據點,又稱「紅土溝一營區」,位於烈嶼北海岸突出岬角,進入據點後,映入眼簾的是由水泥砌成的「誠實」二字,深入據點後,一座老碉堡上以水泥塑著「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遒勁的對聯,對聯上方精美的陸軍軍徽,象徵著那個時代「以軍為家」的精神,以及 守護家國的決心。站上據點高處的哨口,可以眺望獅嶼以及廈門的高樓大廈。適逢退潮時,海岸邊的軌條砦的哨口,可以眺望獅嶼以及廈門的高樓大廈。適逢退潮時,海岸邊的軌條砦搭配湛藍的海水,是金門海岸線最獨特又熟悉的風景,寧靜的灘頭成為觀賞搭配湛藍的海水,是金門海岸線最獨特又熟悉的風景,寧靜的灘頭成為觀賞夕陽最佳去處。夕陽最佳去處。 烈嶼L-036據點 L-036據點,位於位於烈嶼車轍道5.5公里處,地形上位處紅山凹陷之處,因此俗稱「紅土溝」,雨水在此匯集入海。軍管時期,戰情研判該沙灘是敵軍可行非正規登陸之黃色海灘,為避免敵人趁潮汐進犯,在此設置一排 據點。據點內有官兵寢室及彈藥庫,以設置輕武器機槍為主。據點內,依控灘制海需求,分別設置步、機槍射口十個。建築上方有 一瞭望台及多處臨時射口。  烈嶼L-026據點 L-026據點位於烈嶼車轍道7.6km處,與烈嶼西側之西湖緊鄰,早期也是蚵哨之一。兩岸烽火時期,國軍為免敵軍趁夜間退潮之際登陸雙口海灘,於此區加強沿海軍事構工,以肩負監控烈廈水道活動之重責,確保國人日夜無憂。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接收軍方移撥後,整修硬體、擴充各式輕重機槍、戰防砲等解說資源,並加入南投草屯石黃興先生當年戍守L-026據點及懷念據點弟兄情誼的心情故事,於101年重新整修後,於102年春節期間正式開放參觀。 
  • 賞鳥地圖
    環境說明 金門因地處大陸沿海的弧線邊緣,這個地理位置恰是候鳥南遷北返的主要路徑,加上自然環境優渥,食物資源豐富,以及人為干擾少,因此每年都吸引許多鳥類在此繁殖、度冬或是過境停留。   金門鳥類的居留情形 留鳥:指一年四季都留在金門,不作遷徙的鳥類。例如戴勝、鵲鴝、喜鵲、八哥等等,金門地區的留鳥約有33種,佔紀錄鳥類總數的13%。 夏候鳥:泛指春季時從南方遷徙到金門地區繁殖,秋季之後回到南方度冬的鳥類。例如栗喉蜂虎、家燕、中杜鵑、黃小鷺、噪鵑、四聲杜鵑、大卷尾等,約佔紀錄鳥類總數的4%。 冬候鳥:指秋季之後北方陸續到達金門地區度冬,春季之後再回到北方繁殖的鳥類而言,約佔紀錄鳥類總數的25%。 過境鳥類:指在春、秋兩季遷徙,只在金門過境作短暫停留,補充體力之後又繼續南遷北返的候鳥,約佔紀錄鳥類總數的45%。 迷鳥:指遷徙路不在金門地區,因為氣候或體力因素影響而出現在此地者,被稱為迷鳥,意即迷途的鳥類,約佔紀錄鳥類總數的13%。   大、小太湖 太湖廣闊的水域以及附近的溝渠,是許多親水性鳥類的天堂,由於食物資源豐富,棲地環境隱蔽多,吸引了各種水鳥在這邊棲息或覓食。孤立水中的小島,也是鸕鶿度冬重要的棲息點之一。 常見鳥類: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蒼鷺、池鷺、黃小鷺、夜鷺、翠鳥、斑翡翠、蒼翡翠、紅冠水雞、鸕鶿、小鷿鶞、花嘴鴨。 賞鳥時間季節:晨、昏/四季,以冬、春季最佳。 榕園 榕園附近由大片的草地、大榕樹以及綠意盎然的大片樹林圍繞而成,是陸棲性留鳥覓食活動的主要地方。另外,中正紀念林長滿蓮花的池塘,也可以見到不少水鳥的蹤跡,小白鷺、池鷺、翠鳥、蒼翡翠經常在水域附近覓食。 常見鳥類:白頭翁、麻雀、綠繡眼、戴勝、黑領椋鳥、喜鵲、八哥、斑頸鳩、池鷺、翠鳥、蒼翡翠、小白鷺、紅冠水雞。 賞鳥時間季節:晨、昏/四季。 浯江溪口 浯江溪口及週遭潮間帶屬於泥沙底質的灘地,紅樹林繁茂,無脊椎動物、甲殼類、魚蝦貝類生息繁榮,而且附近的池塘眾多,水域廣闊,因此成為水鳥最喜歡的棲息 地,每年都吸引數量龐大的冬候鳥及過境鳥在這邊活動覓食。夏墅海邊則是夏候鳥栗喉蜂虎的營巢點。 每年四月到五月是浯江溪口一年中最精采的賞鳥季節,大批春過境鳥隨著季節的風向在這裡作短暫停留後繼續北返,不論羽色、數量、種類都是首善之選,也是觀察 繁殖羽色變化的最佳時機。 常見鳥類:翻石鷸、中杓鷸、東方環頸鴴、紅胸濱鷸、黑腹濱鷸、赤足鷸、小白鷺、大白鷺、蒼鷺、紅嘴鷗、斑翡翠、蒼翡翠、鵲鴝、玉項鴉、八哥、灰椋鳥、白鶺鴒、斑頸鳩。 賞鳥時間季節:滿潮前/秋、冬、春。 慈湖 慈湖冬季的鳥況是全金門最好的地方,幾乎大部分的水鳥都在這裡活動、覓食或休息,特別是漲潮之後,在潮間帶活動的許多水鳥會飛進慈湖休息,等待潮退。湖畔的 木麻黃林也是鸕鶿夜棲的主要地方,每年都吸引數千隻鸕鶿在這裡度冬。 慈湖廣闊的水域也是過過境鳥最喜歡的休息地點,過境季節時常聚集數量可觀的各種水鳥,其中又以鷸鴴科、鷗科及鷺科鳥類最多。 常見鳥類: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蒼鷺、翠鳥、斑翡翠、蒼翡翠、黑頭翡翠、冠鷿鷉、紅冠水雞、白冠雞、魚鷹、鸕鶿、赤頸鴨、花嘴鴨、琵嘴鴨、裏海燕鷗、紅嘴鷗,以及大杓鷸、灰斑鴴、青足鷸、赤足鷸、黃足鷸、東方頸鴴、高蹺鴴等各種鷸鴴。 賞鳥時間季節:全天/秋、冬、春。 慈堤外海 慈堤外海是泥灘和沙灘混合的環境,漲退潮有水道和慈湖連成一氣。廣闊的潮間帶是鷸鴴科、鷺科、鷗科等水鳥密集活動覓食的地方,當滿潮前後,大多數都會群聚在沙洲或堤岸旁的沙灘上休息,是賞鳥的好去處。 常見鳥類: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蒼鷺、翠鳥、斑翡翠、蒼翡翠、魚鷹、鸕鶿、玉頸鴉、裏海燕鷗、紅嘴鷗、大杓鷸、中杓鷸、灰斑鴴、金斑鴴、翻石鷸、東方頸鴴、黑腹濱鷸、三趾鷸等各種鷸鴴。 賞鳥時間季節:滿潮前後/秋、冬、春。 湖下海堤 湖下海邊是連綿的沙岸地形兼有一段泥灘地及蚵田,這裡築有一段海岸堤防,由於干擾少,每當漲潮時堤防外側都會聚集各種鷸鴴在這裡休息,堤防右側的反登陸椿也是鷸鴴、鷺科鳥類喜歡停棲休息的地方。 常見鳥類:中杓鷸、翻石鷸、東方頸鴴、鐵嘴鴴、紅胸濱鷸、黑腹濱鷸、赤足鷸、灰斑鴴、金斑鴴、小白鷺、大白鷺、蒼鷺、斑翡翠、蒼翡翠、白鶺鴒、磯鷸。 賞鳥時間季節:滿潮前後/秋、冬、春。 雙鯉湖及附近濕地 雙鯉湖及附近濕地由一連串的淡鹹水池塘、養殖池構成,池沼附近水草豐美、水生植物、藻類繁盛,魚蝦鮮腴,岸邊樹籬林立,提供了良好的覓食和隱蔽環境。 常見鳥類:大、中、小白鷺、蒼鷺、黃小鷺、夜鷺、翠鳥、斑翡翠、蒼翡翠、黑頭翡翠、紅冠水雞、白冠雞、鸕鶿、小鷿鷉、赤頸鴨、花嘴鴨、羅文鴨、琵嘴鴨、青足鷸、鶺鴒、黃尾鴝、褐翅鴉鵑、斑頸鳩、鷦鶯、黑臉鵐、喜鵲、伯勞。 賞鳥時間季節:全天/四季(冬季前後最佳)。 南山林道 南山林道原本是一條農用的便道,林道兩側林蔭夾道,週遭為開闊的農耕地,高梁、小麥田連綿,由於干擾少,田野開闊,成為許多棲性鳥類喜歡活動的地方。 常見鳥類:鵟、黑翅鳶、紅隼、魚鷹、各種椋鳥、八哥、戴勝、斑頸鳩、金背鳩、環頸雉、黃尾鴝、玉頸鴉、喜鵲、鵲鴝、黑喉鴝、白腹秧雞、鷦鶯、花嘴鴨、褐翅鴉鵑、白鶺鴒。 賞鳥時間季節:晨昏/四季。 古崗湖 古崗湖為金門地區少數的天然湖泊,湖的週遭圍繞著菜圃、樹林、公園綠地,外圍有低矮的山丘,林木蒼鬱,這樣的環境同時吸引了水鳥和陸棲性鳥類聚集。古崗樓也可以登高遠望,是一處幽靜的賞鳥地點。 常見鳥類:魚鷹、鵟、鸕鶿、小白鷺、小鷿鷉、花嘴鴨、翠鳥、烏鶇、白頭、綠繡眼、斑頸鳩、鵲鴝、喜鵲、鷦鶯、斑文鳥。 賞鳥時間季節:全天/四季。 田浦水庫 田浦水庫開闊的水域及附近的池塘溝渠,是許多水鳥活動覓食的地方,而週遭鬱蔽的樹林則是陸棲性鳥類也相對富。水庫附近池塘邊的沙質坡面,也是栗喉蜂虎的營巢點之一。 常見鳥類:魚鷹、小白鷺、蒼鷺、黃小鷺、夜鷺、翠鳥、斑翡翠、蒼翡翠、鸕鶿、小鷿鷉、花嘴鴨、磯鷸、鶺鴒、栗喉蜂虎、金翅雀、褐翅鴉鵑、棕背伯勞、斑頸鳩、喜鵲、斑文鳥、八哥。 賞鳥時間季節:晨昏/四季。 金沙溪口 從金沙溪、金沙水庫一直到田墩養殖區,為一連串淡水及鹹水的廣闊水域,緊鄰北邊的海岸,是許多水鳥棲息覓食的地方。特別是金沙溪口的潮間帶附近,每當退潮便聚集各種水鳥在此覓食,連難得一見的黑頭翡翠和黑鸛也常在這裡出沒。 常見鳥類:赤頸鴨、小水鴨、花嘴鴨、青足鷸、磯鷸、中杓鷸、魚鷹、大白鷺、小白鷺、蒼鷺、翠鳥、斑翡翠、蒼翡翠、黑頭翡翠、鸕鶿、小鷿鷉、鵲鴝。 賞鳥時間季節:漲潮前、退潮後/秋、冬、春。 浦邊海邊 從中蘭綿延到浦邊的潮間帶為泥灘底質的濕地環境,這裡的潮間帶生物相當多樣,干擾也少,一直以來都是水鳥活動覓食的主要地區。浦邊附近的池沼濕地,則是漲潮後水鳥休息避風的地方。 常見鳥類:魚鷹、大白鷺、小白鷺、蒼鷺、黑鸛、蒼翡翠、鸕鶿、鵲鴝、蠣鴴、大杓鷸、中杓鷸、赤足鷸、青足鷸、翻石鷸、灰斑鴴等各種鷸鴴。 賞鳥時間季節:滿潮前後/秋、冬、春。 農試所 農試所為金門農業改良的試驗地,這裡的農作多樣,腹地廣大,有池塘、溝渠,有大片的草地,也有酒糟堆,樹籬鬱蔽。環境多樣使得食物資源相對豐富,因此吸引許多鳥類在此地活動覓食,是金門鳥況最好的地區之一。夏季時,更有栗喉虎夜棲、覓食的壯觀場景。 常見鳥類:鵟、黑翅鳶、紅隼、灰椋鳥、絲光椋鳥、八哥、戴勝、 斑頸鳩、棕背伯勞、小雲雀、花嘴鴨、紅冠水雞、白腹秧雞、小鷿鷉、小白鷺、黃頭鷺、翠鳥、斑翡翠、白鶺鴒、褐翅鴉鵑、鷦鶯、喜鵲、栗喉蜂虎、大卷尾、家燕。 賞鳥時間季節:晨昏/四季。 中山紀念林 林木蒼翠鬱蔽,是中山紀念林給人的第一印象,大片的人造林是這裡最大的特色,而樹林下方如今也有許多原生植物在這裡落腳,層次顯得錯落有致,吸引了一些喜歡樹棲、地棲以及雜食性的鳥類。 常見鳥類:白頭翁、綠繡眼、金絲雀、喜鵲、鵲鴝、斑文鳥、斑頸鳩、八哥、白鶺鴒、樹鷚、褐翅鴉鵑、白腹鶇。 賞鳥時間季節:晨昏/四季。 太武山 從玉章路上太武山不只是一條登望遠的山徑,沿途同時也可以欣賞生長在花崗岩上的原生植物,而這種丘陵疏林、灌叢橫生的環境也有不少鳥類在這裡活動,山上的高點更是賞鷹的絕佳去處。 常見鳥類:鵟、蜂鷹(過境期)、白頭翁、綠繡眼、喜鵲、鵲鴝、鷦鶯、藍磯鶇、白腹鶇、大陸畫眉、栗喉蜂虎。 賞鳥時間季節:晨昏/四季。 陵水湖 小金門的陵水湖由大片廣闊水域構成,週遭樹林蒼鬱,水生植物茂密,少有干擾,形成一處靜謐且富有生機的賞鳥地點。 常見鳥類:赤頸鴨、花嘴鴨、羅紋鴨、紅冠水雞、白冠雞、小鷿鷉、各種鷺鷥、赤足鷸、磯鷸、魚鷹、斑翡翠、鸕鶿、喜鵲、八哥、褐翅鴉鵑、家燕、鷦鶯。 賞鳥時間季節:晨昏/四季(冬、春為佳)。
  • 地質地景
  • 單車之旅
  • 烈嶼旅遊
      烈嶼區位於烈嶼島週邊區域,環島車轍道串聯各處。 騎乘自行車遊覽九宮醫院、將軍堡、貓公石海岸、L36據點、湖井頭戰史館、L26據點等豐富戰役史蹟。此外,陵水湖為生物資源豐富的濕地。 南山頭營區闖關預約申請 烈嶼自行車租借申請
  • 特產美食
    高梁酒 「金門高梁酒」的美名與品質之優,早已是中外馳名,這是因為金門高梁酒係利用金門特產旱地高梁,引用當地水質甘甜的寶月神泉,加上當地釀酒師父的專業經驗,故而釀造出風味獨特的高粱酒,入喉滑順溫暖,不辛辣、不嗆喉,冰後飲用尤其好喝。主要產品有特級高梁酒、陳年特級高梁酒、金門白干等,其中又以特級高梁酒最受歡迎,這幾年來則又研發出酒精濃度較低的38度高粱酒,深受消費市場喜愛。 貢糖 貢糖是一種以花生做成的特色點心,相傳起源於明朝,是閩南地區進貢皇帝時的御用貢品。之所以稱為「貢」糖起因有二:一、是指其為進貢品,二、是指其製作過程中需以敲打、捶擊將花生〝槓〞碎(假價〝槓〞的閩南語發音),而稱為「貢糖」。隨著廈門製餅師傅將這項小點心傳入金門,使原為民間日常食用的茶點,進而發展成具代表性的金門特產,產品推陳出新口味眾多,經多方開發史健康與美味兼具,您可依個人喜好試吃選購。 菜刀 金門砲彈鋼刀可說是金門最獨特的名產,一顆廢砲彈的外殼約可製作出六十把的金門菜刀。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砲戰」一役,金門地區落彈近48萬發,再加其後二十年單打雙不打時期的宣傳砲,累積下來有近百萬發,這是金門菜刀材料的來源。優良的材料與歲月累積的打鐵技術,造就出金門菜刀的高品質與響亮的名聲,不僅遊客喜愛,也是中外媒體來到金門最喜歡報導的題材。 一條根 「一條根」是這幾年來新興的熱門觀光特產,它是金門原生藥用植物,據藥書記載,具有通筋疏血、去風除濕等功能。因產量不多,屬於珍貴藥材,因此又有「金門高麗蔘」的美名。金門地理、水質特殊,及土壤、氣候兩相配合,適合一條根生產,近幾年來,在政府的輔導下,農民有計畫的栽培,並由商家運用科學方法逐步發展成各種相關產品,如食補包、茶包、藥膏、藥布等養身保健產品。 麵線 強調純手工製作,口感Q勁的金門麵線,也是近幾年來很受歡迎的地方特產。金門麵線與台灣本島麵線最大的不同處,就是在製作過程中並不加鹽巴,而是靠當地天然的陽光和風來自然乾燥,且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使得金門麵線吃起來特別的香Q美味、健康又不鹹。由麵線做成的蚵仔麵線、紅燒豬腳麵線、黃魚麵線等地方小吃,也就具有獨特的風味。在地方業者的努力經營下,這傳統的金門手工技藝,從默默無名逐漸成為金門特產,並發展出芋頭、蔬菜、地瓜等多種口味。若以一般家庭食用來說,還是原味最受歡迎。飄蕩在陽光下的金門麵線曝曬景觀,成了許多人喜愛獵取的鏡頭。 石蚵 早自明朝時期,金門的海域即開始了傳統的牡蠣生產方式,其方法是將石條立於潮間帶,讓海蚵苗隨海水自然附著生產於石板上,其所產的海蚵顆粒較小,但結實而甜美,俗稱「石頭蚵」。入冬時正是石蚵最為肥美的季節,利用石蚵所製作的各項美食,如「蚵仔麵線」、「紫菜海蚵湯」、「蚵仔煎」、「蚵堆」等都是令人垂涎三尺的金門小吃。另外綿延數公里的蚵田,更是金門最壯觀而獨特的海岸景觀。 螃蟹 金門四面環海,海產資源豐富,盛產於冬季的高經濟食用性蟹類是金門入冬的一大美食。新鮮肥美的螃蟹,以清蒸最能吃出原味,此外炒螃蟹、螃蟹冬粉也都是十分受歡迎的料理。另外金門有一種傳統吃法是直接將生螃蟹醃製,當地人稱為嗆蟹,有些餐廳有此道菜,敢吃生蟹的饕客,不妨趁此機會品嚐一番。 燒餅與油條 新鮮出爐熱騰騰的閩式燒餅,是金門人最愛的傳統早餐,再這裡燒餅和油條都是單獨吃的,作法也不同,閩式燒餅香酥脆嫩,分甜與鹹兩種口味,甜的包糖,是橢圓形的;鹹的包菜和豬肉,是圓形的,兩種口味都各有愛好者。金門人吃這種燒餅大約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其來源大約是由外省人帶過來的。燒餅買回去,若涼了還可以用烤箱熱一熱,一樣好吃,因此現在也有許多遊客會特地買回去送給親朋好友品嚐。現炸的酥脆油條也是金門人很喜歡的早餐,傳統的金門油條,沒有加硼砂,炸起來軟軟、結實結實的,吃了有一股飽足感,在造型上也比台灣的油條較短胖些。記住,好吃的油條一定要現炸現吃。 廣東粥 在冬天的早晨,來碗熱呼呼的廣東粥,特別有一種幸福的感覺。金門人煮廣東粥是先將粥米熬煮成不見米粒的米湯,吃的時候才在粥裡添加絞肉丸、豬肝、魚片等佐料,內容十分的豐盛,再配上燒餅和油條道地十足。(美食指南:金城、山外、沙美等地市街都有賣,一般只營業到中午) 蚵仔麵線 以金門當地手工麵線與石蚵等地方食材做出來的「蚵仔麵線」,湯汁不用勾芡,有著不同於台灣地區的口味,麵線的Q感與石蚵的甜美,搭配豬腸及香脆的油蔥頭,煮成一碗碗令人垂涎三尺的小吃。(美食指南:以金城鎮中興市場的文記最受歡迎,城隍廟內側,只營業中午) 鹹粿炸 全金門只有一個地方可以吃到這種金門特有的美食,那就是位在金城東門邱良功母節孝坊旁邊的翁姓老店。鹹粿炸是由純米漿蒸熟後放涼,要食用時再切成條狀下鍋油炸,純粹的米食、純粹的米香,四代的傳承技術,保證好吃。(美食指南:金城鎮新莒光路一段44號)  
  • 金門太武山十二奇景
  • 回上一頁
  • 回最上面
選單
:::
  • 最新消息
    • 新聞
    • 活動
    • 公告
  • 遊憩資訊
    • 認識金門
    • 遊憩據點
    • 主題旅遊
    • 推薦行程
    • 步道系統分級
    • 步道資訊
    • 住宿賣店交通
  • 保育研究
    • 自然生態教室
    • 閩南文化
    • 戰役史蹟
    • 保育成果報告
    • 數位典藏主題網
    • 自然資源知識庫
    • 資源名錄
  • 環境教育
    • 教案課程
    • 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
    • 場域認證
    • 解說志工
  • 多媒體專區
    • 出版品目錄
    • 電子書
    • 影音專區
    • 桌布下載
    • 資通訊專區
  • 行政服務
    • 關於本處
    • 便民服務
    • 政府資訊公開
    • 無障礙空間
下方連結
  • 隱私權保護政策
  • 資訊安全政策
  • 網站維護管理規範
  • 著作權聲明
  • 政府資料開放宣告
  • 主題網站
  • 分區查詢
  • 台灣就業通
  • 雙語詞彙
  • 我的E政府 [另開新視窗]
  • 通過A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 手機掃描QR Code,可取得此頁連結。

金門國家公園

  • youtube
  • facebook
  • flickr
  • 機關地址:金門縣892010金寧鄉伯玉路二段460號(位置圖)
  • 機關電話:(082)313100
  • 機關傳真:(082)313134
  • 服務時間:上午8:30 ~ 下午5:00(除夕休館)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版權所有 ©2016 Kinmen National Park All Rights Reserved
績優101 績優103 績優105
更新日期
114-07-05
回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