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版選單
search
搜尋
  • 進階搜尋
分享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 line
  • Email
  • 最新消息
    • 新聞
    • 活動
    • 公告
  • 遊憩資訊
    • 認識金門
    • 遊憩據點
    • 主題旅遊
    • 推薦行程
    • 步道系統分級
    • 步道資訊
    • 住宿賣店交通
  • 保育研究
    • 自然生態教室
    • 閩南文化
    • 戰役史蹟
    • 保育成果報告
    • 數位典藏主題網
    • 自然資源知識庫
    • 資源名錄
  • 環境教育
    • 教案課程
    • 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
    • 場域認證
    • 解說志工
  • 多媒體專區
    • 出版品目錄
    • 電子書
    • 影音專區
    • 桌布下載
    • 資通訊專區
  • 行政服務
    • 關於本處
    • 便民服務
    • 政府資訊公開
    • 無障礙空間
熱門關鍵字
上方連結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處長信箱
  • 常見問答
  • 親子
  • RSS
  • 教育研究
  • 行政申辦
下方連結
  • 隱私權保護政策
  • 資訊安全政策
  • 網站維護管理規範
  • 著作權聲明
  • 政府資料開放宣告
  • 主題網站
  • 分區查詢
  • 台灣就業通
  • 雙語詞彙
:::
分享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 line
  • Email
  • 教育研究
  • 行政申辦

金門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

_
上方連結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處長信箱
  • 常見問答
  • 親子
  • RSS
  • 教育研究
  • 行政申辦
translate
字級
  • 小
  • 中
  • 大
語言
  • 繁體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搜尋
search
搜尋
  • 進階搜尋
熱門關鍵字
  • 最新消息
    • 新聞
    • 活動
    • 公告
  • 遊憩資訊
    • 認識金門
    • 遊憩據點
    • 主題旅遊
    • 推薦行程
    • 步道系統分級
    • 步道資訊
    • 住宿賣店交通
  • 保育研究
    • 自然生態教室
    • 閩南文化
    • 戰役史蹟
    • 保育成果報告
    • 數位典藏主題網
    • 自然資源知識庫
    • 資源名錄
  • 環境教育
    • 教案課程
    • 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
    • 場域認證
    • 解說志工
  • 多媒體專區
    • 出版品目錄
    • 電子書
    • 影音專區
    • 桌布下載
    • 資通訊專區
  • 行政服務
    • 關於本處
    • 便民服務
    • 政府資訊公開
    • 無障礙空間
:::
  • 首頁
  • 保育研究
  • 閩南文化
  • 陸、傳統建築欣賞入門

陸、傳統建築欣賞入門

_
網頁功能
  • [開啟懸浮視窗]列印內容
  • 傳統建築的類型
    金門傳統聚落民居的類型大致以合院形式為基礎,依照不同的住宅地點,採取因地制宜的作法,這些不同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一、基本形式一落二攑頭、一落四攑頭:基本構成是三開間的大落,東西對稱的攑頭與天井空間左右攑頭若各為單間者為二攑或掛兩房,各為雙間者則為四攑或四掛房,其中靠近大落者稱為上攑,近外側者為下攑。三蓋廊:以一落四攑頭為基礎,在大門入口之攑頭(下攑)加建圓脊、燕尾或磚坪屋頂,使之成為四合院的格局,稱為三蓋廊。二落大厝:在平面格局上,二落大厝與三蓋廊十分接近,均為四合院的形式,不同的是在前落屋頂的處理方式,二落大厝的前落是將攑頭及門廳統合在一個屋頂底,中以廂房連接,使整個建物成為前後兩落的宅院,祖廳置於後落,因此高度上後落會高於前落,且通常為燕尾形式的屋脊,二落間的廂房則多為磚坪。三落大厝:在二落大厝的前後再增建一落的形式,稱為三落大厝,三落大厝有兩種不同的作法,一是將祖廳放置在中落,一是將祖廳放置在最後一落,祖廳所在的空間最為神聖,屋頂高度最高,使得兩者側立面的天際線有所不同。二、衍生形式增建單、雙突歸:若是基地面寬較大,允許民宅擴建的可能,則會在二落大厝、三蓋廊的左或右側,加建一列房間使正面成為四開間,加建的房間稱為單突歸,加建兩列成為五開間者,則為雙突歸。增建護龍:和突歸相似,若是基地面寬足夠,在基本形式之單側或雙側可加建護龍。護龍和突歸最大的不同在於正面,護龍本身有獨立的正面出入口(突歸僅在側面留設出入口),與大門同向,稱為外門,護龍與原來建物夾著長條形天井,並在子孫巷位置築有過雨廊道連接,俗稱過水,由於護龍多為分家之後的產物,因而護龍內部格局依不同大小,有一廳二房,一廳三房及一廳四房等形式。增建迴向(倒座):不論是突歸或護龍,基本上都是在建物側邊增建的作法,「迴向」則是指在二落大厝正向的前方位置增建另一建築群組的形式,迴向與二落大厝之間留有相當大的內埕,在朝向上來說,則是與二落大厝相望,迴向的動線出入有兩種形式,一是在正面仍開設大門,由正面進入,一則不在正面開口,於側面另築門樓,由側面進入。在突歸或護龍部分增建「塔樓」:在突歸或護龍部分增建「塔樓」,使之成為二樓式的建物,這種的作法變化多端,以護龍增建塔樓為例,我們便可看見不同的衍生變化:(1).在護龍的第一間加建塔樓閣(2).在末間加建塔樓(3).整個護龍二樓化作法在金門以(2)及(3)最為常見。三、其他有部份民居因基地較少或零散不完整,無法以基本形式出現,而自行修建適合基地規模的建築物,可視為特列,通常的作法是非對稱式的方式,另定有一些早期商業繁榮發展出來的市集,則是以店舖住宅的形式出現,不是單一朝向,而是面對面的空間關係,如舊金城。三落大厝二落大厝增建護龍
  • 洋樓建築的介紹
    洋樓的形成主要是僑民希望利用不同的空間語彙表現他們逐漸竄升的社會地位,他們在南洋看到了英、法等殖民地者所興建的一些建物,輾轉將設計藍圖、繪畫或照片帶回金門,加入自己的想法,告訴本地的匠師,在一連串的消化及重新理解當中,揉合了地方的特色,營建了洋樓建築: 一、二樓式洋樓: 五腳氣洋樓:其特色是在正面外廊築有列柱、或為平樑、圓拱或弧拱,二樓及屋頂女兒牆部份建有欄杆,並有山牆裝飾。「五腳氣」名稱由來是源於英國在南洋所推動的城市店舖住宅的改造,因為熱帶氣候,再加上公共空間的需要,英國城市店舖住宅需留出五呎的廊道(騎樓、亭仔腳),稱為(Five--foot Way)當地華人稱之為(五腳基)傳回金門便轉譯成「五腳氣」。 出龜洋樓:正外廊中央突,外貌有如龜頭,使平面呈凸字型,居民稱為「出龜」洋樓,其列柱或為平樑、圓拱或弧拱,二樓及屋頂女兒牆部份建有欄杆,通常有精緻的山牆裝飾,皆為三至五開間。 塌壽洋樓:類似出龜洋樓的格局,但在正面外廊兩側有對稱突出,使平面呈凹字型,居民稱為「三塌壽」洋樓,指其中間凹入的形式。 二、大九架番仔厝 大九架番仔厝其實亦是二落大厝的修正版,主要是由前落加上「一落二攑頭」的後落所組成,兩進之間有天井,皆為一樓高,稱為大九架番仔厝主要有兩個特色:一是因為前落進深相當深,其棟架的橫樑數通常安置九個,得大九架之名,二為正面的山牆面,築有西洋裝飾的山牆,得番仔厝之名。 三、其他類型 如水頭得月樓及陳坑的槍樓。最著名的是水頭得月樓,它的高度有11.26公尺(包括女兒牆)建於西元1912當時以料敵、預警、防禦功能為主。
  • 宗祠建築格局
    宗祠是宗法社會的產物,重視禮教倫常。宗祠建築型式格局,深受國人傳統觀念,對自然現象的理解與詮釋,須選在大利年份,並考慮風水座向,利用周邊環境作有利的設置,其型式格局採左右對稱佈局,井然有序;在台度方面,自外埕向內,前低後高,節節抬升,視野舒暢,在空間配置,中尊側卑,主從有別,符合昭穆輩份倫常秩序。 一、空間組織 金門宗祠在平面配置方面,遵循中國傳統型式,其明顯主軸線,左右對稱格局,空間依次為山門、翼廊、正殿,內部除了棟架廊柱外,沒有隔間,採光良好,呈現靈活流暢,適合祭祀活動,其重要部份為: 山門:俗稱「一進」或「前落」,一般是三副門二副窗,其進入祭祀的正門,門柱有一對石鼓,或石獅拱著,並有較一般民宅高三至四倍的門檻,由戶外廟埕跨入,貼切的表達了情緒的收斂心態。正門左右兩側的小門,其座落位置,有與正門並列謂三川「偏門」,有採左右相對的稱「對門」。正門之上方為方型「楣枋」,其上為五彎連枋,再上為斗、升連拱,直撐屋頂橫樑,形成宗祠的牌面基本型式。 正殿:俗稱「二進」或「二落」,由四支大柱,俗稱四點金柱構成的中間寬廣殿堂平面,與左右兩邊,均採明間,不加隔扇,為主要祭祀空間,屋宇高軒宏偉,面積最寬廣。 內殿:位於二進最內部份,一般由四點金柱為基準,以落地樘板隔扇分隔內殿與正殿;較大格局宗祠,則自後步柱分隔,為供奉祖先神位的神龕所在,左右兩邊有兩小室,一般供奉文昌帝君與福德正神。 二、構造概況 金門宗祠為奉祀祖先靈位的殿堂,地理風水,方位選擇,格局大小均十分審慎,以求趨吉避凶,一般外觀牆以石壘,以磚砌,門戶窗牖率用堅木,屋瓦椽角必求縝密,其各部位為: 台基與地坪:台基為宗祠底部,也是高於地面的收邊構材,一方面是防水防潮及地舖面的收頭,另一方面增加建築的雄偉氣魄,前落台基較低,後落台基較高,山門正面地坪,天井四邊,皆舖石板,俗稱「砱石」,山門內部,左右翼廊、正殿、內殿之地面均舖紅磚。紅磚舖法,在正殿四點金柱間,採方磚斜舖「人」字型,正左右兩港地坪,採「丁」字型,拜廊則採六角磚鋪「龜甲」型。 柱與牆:柱子在山門及翼廊,一般均以方形木石材料並用,山門牌樓石柱有柱珠,翼廊石柱多直接打在地面,考究宗祠柱底加方珠。正殿柱子則多為福杉,木柱下接柱珠及磉石,柱珠形式約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桶形、圓珠形等多種,精彩美觀。山牆正面結構處理典雅高明,台基為平整方石,其上為「櫃台腳」石,再上為板牆或磚牆,再上為「景座」、「馬槽」銜接檐枋。牆面厚度一般在三十五公分左右,外側底部台基上之石,自偏門分前後兩段,均以粗琢花崗石條或石板斗砌,前段較後段少兩層石條。石塊與石塊間隙多不施勾縫,上頭鋪一層紅磚,以分隔上下兩部分。為增加視覺美觀,山牆以石灰,粉刷在中間處,隔一線磚條,俗稱「鳥踏帶」,分隔石灰牆面,鳥踏帶以下石灰牆面,比照祠內柱子底面均漆黑,形成與宮觀內外部強烈對比,俗呼「紅宮烏祖厝」。 屋頂:偌大的屋頂,表現在瓦式,與閩南式屋頂相同,陽坡陰溝,均以板瓦之正反面疊砌成隴,惟若宗族科甲聯登,宦途顯達者,則宗祠的山門、翼廊、正殿等屋頂之陽坡瓦隴,採筒瓦相接成隴。在屋簷收頭部分,筒瓦者以頭瓦封頭,板瓦者以灰漿封頭,陰坡槽口多作有勾滴,以利排水。山門屋脊均為三川脊,脊分三段,自中央向兩端燕尾緩緩翹起,長條脊堵中泥塑各種壓勝或祥瑞飾物,接近兩端燕尾脊處,塑有成對的螭吻,俗呼「龍隱」。 三、木構架概況 金門宗祠具有中國傳統建築四合院式的配置特色外,最吸引人處,,在其結構系統方面,它發揮傳統木構建築在結構原理上的優異智慧,並展現民間匠藝個人才華。為避免妨礙結構的安全,通常受力的構材多施以彩繪,不受力的構材則作雕刻裝飾,以增美觀華貴。 山門:其頂架一般是由五架楹及二至四組瓜架、拱座等組成,一般自中脊楹垂下分開,外側秀面為顯高軒壯觀,外通較內通高一至二尺,屋簷以枋收屋。 翼廊:一般於靠近天井邊,豎立二石柱或木石柱,一對通、二對瓜筒的棟架,內側多直接以承重牆替代柱子,橫通直達承重牆上,支撐頂棚的楹木約有四支,構架簡潔有力。 正殿:為宗祠的主要祭祀空間,在架構上力求空曠宏偉及高軒的層次感,祭殿是由四支柱三對通五對瓜之棟架,帶前後步口,前步口為拜廊,後步口以步柱為基幹向左右兩側裝設樘板隔屏,分隔正殿與內殿。內殿再分為三開間,中間為神龕,供奉祖先牌位之用,空間寬廣,左右兩側為兩小室,一般供奉文昌君,與福德正神之處。
  • 宗祠雕飾彩繪
    一、山門的雕飾三川門:即宗祠正面之大門及其左右兩側門或對門,最大特色在於兩門柱底部製作一對石鼓或石獅,在建築結構上具穩固門柱與門檻作用,在民俗上具鎮邪壓勝之效。正門兩扇門板上有些繪武將門神,威武顯赫,拱守保護。左右側門或對門則繪天官賜福。門楣牌面:楣枋及其上五彎枋及斗拱,多以彩繪處理,圖案為龍鳳松鶴花鳥或民間忠孝節義故事。彎枋表現在基座的斗拱,一般於斗座雕飾花草以增加美觀,俗稱斗草。吊筒:屬頂棚架的部份,位於屋簷的步口,與攑垂直,上頂至楹之垂柱,故建築功能上亦稱「吊柱」。 一般宗祠約有二至三對垂柱,於其上雕成一對花籃燈、二對倒掛蓮花瓜筒,風格高雅,兼寓廉淨延綿,是金門宗祠的特色。子午窗:又名「牴牾窗」,「螭虎窗」。金門宗祠僅在秀面開有一至二對子午窗,其他各面都不開窗,子午窗形狀有方形和圓形,材料有木質、青石和白石,均為透雕,較為考究的雕飾,以數隻對稱螭龍,團圍著香爐俗稱「螭虎爐」,四角配以蝙蝠圖,寓意五福臨門,香火延綿,也有竹節窗較普通者,則為長方形石條窗。 壁畫雕飾:位於宗祠兩側廊牆,及子午窗兩邊,有雕繪龍虎,有雕彩吉祥花鳥。雀替:建築上也稱托木,介於柱枋之交角處,呈三角狀之飛鳥形態,又有「插角」, 「岔角」之稱。其雕成龍鳳者,俗稱「飛鳳雀替」,寓意祥瑞並兼防火之意。 吊筒子午窗壁畫雕飾雀替斗座燕尾二、正殿的雕飾筒、斗拱、雞舌:即瓜柱,位於宗祠正殿四點金柱之上。瓜筒即瓜柱,將粗大的木柱雕刻成瓜狀,依瓜筒形狀有金瓜筒、木瓜筒之形,以瓜腳長度有趴瓜筒及趖瓜筒之分。瓜筒之下端,若鴨蹼,攫住通樑。其上重壘二至三個斗拱,斗拱之上為若雞之舌尖木雕稱「雞舌」。束、束橢、看橢:束聯接瓜柱與瓜柱之間的構材,呈月楣形狀,上頭較粗,稱「束仔頭」,下頭較細稱「束仔尾」。束身上凸下凹,凹部繪以白色雲紋,束橢,緊鄰束下與束同形,為雕花構材。看橢,在束橢下形狀相似之雕花橢,以上兩者皆具有填補樑架空隙增加美觀。斗座、通橢:位於前兩點金柱與青柱的步口通樑上面的斗座,一般均將之雕成麒麟座、獅座、象座或桔桃座、佛掌座、蟹甲座等,狀甚美觀。通橢又稱圓光,緊接於步通之下方,雕鏤各種花鳥吉祥圖飾或忠義戲齣,彩飾高雅,令人賞心悅目。雀替:正殿之雀替,位於青柱與步通之交者,雕飾與山門秀面之雀替大致相同,交角托以龍魚為插角。位於四點金柱與通樑之交者,則雕飾多以牡丹、蓮花、菊花、梅花等四季花為主體,編成「雙龍戲牡丹」,位於後四點金柱與壽樑楣枋間的雀替,多為飛鳳雀替。神龕:為安奉祖先牌位之處,其木構材質多為雕刻上好之木材、構築格局繁複精細,龕頭細木作層層高軒。龕柱、龕門、龕窗等隔扇採透雕或深雕四季吉祥花,龕座之裙板鑲以方格,雕刻垂訓銘言及孝悌故事人物。龕腳雕成地牛,孔武有力,全座神龕精雕細琢,為宗祠木雕之精華核心。樘板窗櫺:位於祖龕牌面兩側至宗祠兩邊之木製隔扇牆,以樘板窗櫺與外面拜殿隔開。隔扇樘板,每扇可分板頭、格心、板腰、裙板等四部份。板頭有雕富貴花飾,格心表現書香門第氣氛,有直櫺子窗,俗稱「頭梳窗」,有螭虎、鼎爐、蝙蝠、琴棋書畫,有雕獅象、寶瓶、牡丹等祈科甲連登,富貴平安,裙板均繪彩吉花鳥,寓意瑞氣呈祥,為宗族增添福氣。柱珠:亦稱石珠,是柱的基礎,具防濕、防腐作用,材料多用青石,四點金柱之柱珠多為圓形或南瓜形並有束腰。燕尾:是金門傳統民宅的一大特色,即於馬背屋脊的兩端,特為起翹,剪成兩燕尾型,遠遠望之若雙燕相朝,呢喃含哺,不只是美觀,也令人感到舒暢有趣。弧形軟巾硬折包巾三、山牆的外部尖形硬巾:自燕尾規下,成一菱形浮雕外形,其上飾以蝙蝠祥雲,中間一垂飾,綑以書卷或葫蘆或懸魚,收端配以牽花龍、雲團等。弧形軟巾:以規帶交會三魚點為軸作圓弧形,其形內之裝飾內容與前敘大致相同。硬折包巾:於兩坡規帶交會三角堵下約一.五公尺左右起,向上塑以書卷方折對稱上接規帶。再於方形書卷內雕以祥雲、花卉等吉祥物裝飾。軟折包巾:與硬折包巾大致相似,惟書卷之摺法柔和流暢。
  • 宗祠匾額
    貢舉匾貢元:即歲貢,每年進貢優秀人才,以為國用。恩元:即恩貢,遇有覃恩之年,例如皇帝登極或其他慶典頒布,各府、州、縣學,以歲貢之正貢(第一名)為恩貢,以次貢(第二名)為歲貢,屬特典,另 清代特許「先賢」後人入國子監,也稱恩貢。拔元:即拔貢,創於明宣宗宣德八年(西元一四三三年),令天下生員(秀才)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上,而未考取鄉試者,特詔考選貢入國子監為太學生,然 後任仕之,清高宗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改訂為十二年選拔一次,永為定例。優元:即優貢,清世宗雍正四(西元一七二六年),諭示各省,學政三年任滿,將生員中,實在人品端方,有守有為之士,大省舉四、五人,小省舉二人, 送禮部。副魁:明代為鄉試舉人中式外之成績稍欠者(猶今之備取),另例一榜名曰副榜,張於各省,僅屬詔示,不准貢舉,到了清代對副榜者,准一體作貢生,貢 於太學,稱副榜貢生即「副貢」副榜貢生首名者稱「副魁」。選魁:查明代之選魁,蓋以補歲貢之乏,故清代歲貢、恩貢也稱選魁。宦職匾五省節制:金門蔡氏家廟,其先人蔡復一,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西元一五九五年)登進士,為官廉正剛毅,果斷明快,以都察院右僉都御使,總督貴 州、雲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軍務,上賜以「尚方寶劍」節制五省,征剿西南苗亂。七省經略:蔡復一,曾任湖廣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副都御史撫治鄖陽兼治湖北、河南、陝西,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貴州、雲南、湖南、廣西等地軍 務。翰林學政:金寧安岐林氏家廟,其先人林釬生於后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中式進士,於殿試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歷官國子 監司業,祭酒等學政職務。內閣大臣:內閣為清代中央官制最高單位。分殿閣大學士與軍機處兩部門。浦邊周氏家廟,其先人周全斌文采武略兼優,康熙元年(西元一六六二年)封為 承恩伯,官拜軍機要職,屬「內閣大臣」,地位尊顯。處置使:官澳楊氏家廟,其開基祖楊亮節為宋末度宗之楊淑妃弟,受命護駕為「處置使」,督護王室安危,處理緊急大任。御殿總提督:珠山薛氏家廟,其先人薛仕輝於明代投筆從戎,蕩平倭寇,屢建大功,勳業彪炳,授御殿總督左柱國光祿大夫,從文臣一品官。提督軍門:清代兵制官銜分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九階。安岐吳氏家廟先人吳建勳為道光年間之提督。巡撫:明清兩代督一省軍政大權,為地方行政之最高首長。例如:金沙鎮山后村王氏宗祠,其先祖王應麟為明萬曆庚辰進士,任應天巡撫都察院右護都御 使。御史:歷代司監察之官銜。掌察覈官常,振飭綱紀之職。例如:金城鎮賢厝盧氏家廟遠祖盧鄒,官至御史中丞,立匾垂世。封贈匾歷代官銜名稱不同,為區職位高低,特創設品級以統攝歸類區別之。光祿大夫:明清兩代正一品文官的封階,其補服繡鶴。榮祿大夫:明清兩代從一品文官的封階,其補服繡鶴。中憲大夫:明清兩代正四品文官的封階,其補服繡雁。奉正大夫:明清兩代正五品文官的封階,其補服繡白鷳。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武官。懷遠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事績匾傳統社會深具光宗耀祖觀念,各姓氏之先人,在學問、品德、宦績、軍功上,著有績效,惠澤黎庶,或蕩寇平亂效命疆場,護衛社稷者,受皇帝欽命嘉許或 地方官府首長旌表者,視為無上榮耀盛事者。三讓傳芳: 吳氏家廟,其遠祖為周代太王古公亶父。太王生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季歷賢能,其子姬昌即文王,精於易理。泰伯察知太王有意傳季歷。乃偕弟 仲雍,託詞赴衡山採藥,遂居荊蠻不歸,自號勾吳,為春秋時吳國的始祖。首閩開科:歐陽氏宗祠追述其先祖歐陽行周為唐代「首閩進士」。開閩進士:珠山薛氏家廟追述其開閩始祖薛令之於唐中宗神龍元年(西元七0五年)首次為閩人士子登詩賦科進士。百忍敦親:沙美張氏宗祠其遠祖張公在唐代以「忍」治家,族睦昌榮,鄰里和諧,世譽之。理學名賢:呂氏宗祠先祖呂大奎,宋進士,吏部侍郎,宗政說書等職。理學大臣:薛氏家廟先祖薛瑄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之職。豸冠勁節:古寧李氏宗祠其先人李容為明太武洪武二十四年(西元一三九一年)進士,官拜河南監察御史。「靖難」兵起,以抗節不屈,遇難被旨抄族,明 代湖廣按察使朱一鴞為題「豸(音ㄓˋ)冠勁節」,意指執法嚴明為世所服。崇祀忠臣:陳氏宗祠先人陳顯,明洪武壬子科經魁,歷任汝州、濕州、德州知尉,後因不附燕王篡位而死,清雍正欽旌「忠臣」,配祀鄉賢名位。鄉賢孝子:金城鎮賢厝顏氏家廟其先祖顏應佑於明代千里尋母,孝行感人,皇恩誥授「鄉賢孝子」。海邦著績:北山李氏宗祠,其先人李光顯,任廣東虎門水師提督,獻身軍旅三十餘載,身經大小戰役數十次,戰績輝煌,兩廣總督阮元贈以「海邦著績」。科舉匾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甲第一名稱之。榜元:明清兩代殿試一甲第二名稱之。探花:明清兩代殿試,一甲第三名稱之。金門後壟林釬於明萬曆丙辰科殿試一甲第三名,為金門士子中第之最。傳臚:殿試二甲、三甲第一名者皆可稱為傳臚,但通常多以殿試第四名,即二甲第一名稱之。會元:明清兩代中式「舉人」後的第二年,齊集京都,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考取第一名者稱「會元」。進士:原指可以進授爵祿之士,明清兩代科舉,會試中式之貢士,再經殿試後分授「進士」及第或出身等銜,稱進士。解元:明清兩代科舉鄉試中式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經魁:明清兩代科舉制度,鄉試舉人第二名至六名者稱「經魁」。亞魁:明清兩代科舉制度,鄉試舉人第七名至十名者稱「亞魁」。文魁:明清兩代科舉制度,鄉試舉人第十一名以後都稱「文魁」。武魁:即武舉人,唐武后長安二年(西元702年)開始設武舉,其後設罷不定,迄明完成體制,將武科分為鄉試、會試,每六年考一次,其後改為三年一 次。
  • 回上一頁
  • 回最上面
選單
:::
  • 最新消息
    • 新聞
    • 活動
    • 公告
  • 遊憩資訊
    • 認識金門
    • 遊憩據點
    • 主題旅遊
    • 推薦行程
    • 步道系統分級
    • 步道資訊
    • 住宿賣店交通
  • 保育研究
    • 自然生態教室
    • 閩南文化
    • 戰役史蹟
    • 保育成果報告
    • 數位典藏主題網
    • 自然資源知識庫
    • 資源名錄
  • 環境教育
    • 教案課程
    • 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
    • 場域認證
    • 解說志工
  • 多媒體專區
    • 出版品目錄
    • 電子書
    • 影音專區
    • 桌布下載
    • 資通訊專區
  • 行政服務
    • 關於本處
    • 便民服務
    • 政府資訊公開
    • 無障礙空間
下方連結
  • 隱私權保護政策
  • 資訊安全政策
  • 網站維護管理規範
  • 著作權聲明
  • 政府資料開放宣告
  • 主題網站
  • 分區查詢
  • 台灣就業通
  • 雙語詞彙
  • 我的E政府 [另開新視窗]
  • 通過A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 手機掃描QR Code,可取得此頁連結。

金門國家公園

  • youtube
  • facebook
  • flickr
  • 機關地址:金門縣892010金寧鄉伯玉路二段460號(位置圖)
  • 機關電話:(082)313100
  • 機關傳真:(082)313134
  • 服務時間:上午8:30 ~ 下午5:00(除夕休館)
  •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版權所有 ©2016 Kinmen National Park All Rights Reserved
績優101 績優103 績優105
更新日期
114-07-01
回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