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洋樓建築的介紹

洋樓的形成主要是僑民希望利用不同的空間語彙表現他們逐漸竄升的社會地位,他們在南洋看到了英、法等殖民地者所興建的一些建物,輾轉將設計藍圖、繪畫或照片帶回金門,加入自己的想法,告訴本地的匠師,在一連串的消化及重新理解當中,揉合了地方的特色,營建了洋樓建築:

一、二樓式洋樓:
  1. 五腳氣洋樓:其特色是在正面外廊築有列柱、或為平樑、圓拱或弧拱,二樓及屋頂女兒牆部份建有欄杆,並有山牆裝飾。「五腳氣」名稱由來是源於英國在南洋所推動的城市店舖住宅的改造,因為熱帶氣候,再加上公共空間的需要,英國城市店舖住宅需留出五呎的廊道(騎樓、亭仔腳),稱為(Five--foot Way)當地華人稱之為(五腳基)傳回金門便轉譯成「五腳氣」。
  2. 出龜洋樓:正外廊中央突,外貌有如龜頭,使平面呈凸字型,居民稱為「出龜」洋樓,其列柱或為平樑、圓拱或弧拱,二樓及屋頂女兒牆部份建有欄杆,通常有精緻的山牆裝飾,皆為三至五開間。
  3. 塌壽洋樓:類似出龜洋樓的格局,但在正面外廊兩側有對稱突出,使平面呈凹字型,居民稱為「三塌壽」洋樓,指其中間凹入的形式。

二、大九架番仔厝
  1. 大九架番仔厝其實亦是二落大厝的修正版,主要是由前落加上「一落二櫸頭」的後落所組成,兩進之間有天井,皆為一樓高,稱為大九架番仔厝主要有兩個特色:一是因為前落進深相當深,其棟架的橫樑數通常安置九個,得大九架之名,二為正面的山牆面,築有西洋裝飾的山牆,得番仔厝之名。

三、其他類型
  1. 如水頭得月樓及陳坑的槍樓。最著名的是水頭得月樓,它的高度有11.26公尺(包括女兒牆)建於西元1912當時以料敵、預警、防禦功能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