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近代烈嶼海外移民及其文化傳播(2/2)

年度
2019
類別
人文類
受託單位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辦理性質
委託辦理
 金門,舊稱浯江、浯洲,由金門本島、烈嶼、大膽、二膽諸島所組成。位於臺灣海峽之西、閩南九龍江口、廈門灣及圍頭灣外,具「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14 世紀後半以降即為海防戰略要地。17 世紀中葉起,島民東渡澎湖、安平、鹿港等地,成為臺灣早期住民的一支。19 世紀中葉起,金門成為閩南重要僑
鄉之一,青壯人口陸續遠渡南洋各埠、日本長崎與神戶等地謀生。僑匯經濟對地方社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1949 至 1992 年間,成為國共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
基地,社會與空間被高度地軍事化。2001 年迄今,俗稱「小三通」的金廈、金泉定期船班開通,金門成為交通新節點及臺海兩岸交流的平台。 
        本計畫以烈嶼海外移民為主,討論其高度集中的海外僑居地汶萊(第一期)、新加坡(第二期)的移民社會之建構、鄉團或祠廟的運作、家族的移民記憶等歷史過程,以及他們在不同年代對金門故鄉的回饋與貢獻。一開始烈嶼人在新加坡的職業上以直落亞逸盆地的駁船業為主,後搬遷至紅燈碼頭,多數人依靠著估俚
間的互助而生存,並過著相當艱辛的勞動生活。但部分金門移民及其後裔憑藉著努力與機運,加上新加坡河自 1970 年代後期以來的轉型,逐漸轉型為服務業、旅遊業、物流運輸業、文化教育業等,成功致富者不少,為海外華人的發展樹立了典範。 
        通過這些田野調查與文獻收集分析的整理,我們認為:作為一個地方,近五百年來,金門從來不是封閉的島嶼,跨境流動已經是一種地方傳統,尤其是近代
華僑。第一代、第二代的他們,絕大多數是「僑居社群」(sojourning communities)的性質,盡可能地維持散居家族的共同體運作。亦即,地理上的散居、經濟上的夥同及網絡關係上的連結。而且,金門後裔在東南亞各地,經過幾代的發展,已經是當地社會重要一份子,東南亞各地的金門會館及鄉團,以及金門後裔的企業集團之影響力不容忽視,在政治、經濟、文教等領域具有影響力。晚近 10 餘年,僑鄉網絡的再連結也取得不少成果。這些也將會是金門未來地域振興的助力,以及國家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