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門濕地動植物資源調查(3/3)

年度
2015
類別
經營管理類
受託單位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辦理性質
委託辦理
摘要 
關鍵詞:潮間帶、底棲動物、慈湖、魚類 

一 、 研 究 緣 起 
金門為一大陸型島嶼,鄰近中國大陸九龍江口的廈門海灣,具有相當豐富之生物資源及廣大之沿海濕地生態系,沿海濕地位於陸地與海洋之交會處,具有多樣性環境提供多種生物生存繁衍之棲地。金門過去因軍事管制,開發程度較低,保留豐富之自然資源,然近年來軍管時代結束後,金門面臨劇烈之人為開發衝擊。為能瞭解自然資源之變動,本研究針對金門濕地範圍進行環境資源調查,建立動植物資源名錄評估族群數量及穩定度,擬訂合適之經營管理策略,並辦理環境教育活動,宣導自然保育的重要性。 

二 、 研 究 方 法 
本研究本年計畫-金門濕地動植物資源調查(3/3),執行期限 104 年 1 月至 6 月,為橫跨 102年至104年的總計劃之最後期程。故本年研究延續-金門濕地動植物資源調查(1/3)(102 年 7 月至 102 年 12 月)、金門濕地動植物資源調查(2/3)(103 年 1月至 103 年 12 月)之規劃,繼續針對金門的慈湖之水質、魚類及底棲動物進行 1 次的定量監測,以提出適合慈湖的經營管理建議。本研究亦整理本計畫前兩年之沿海潮間帶濕地底棲動物物種普查資料,以及彙整金門沿岸物種等文獻紀錄等,找出金門沿海濕地的生物熱點,提出可能的保育策略建議。 
本年(104 年)之慈湖定量監測調查已於 2 月(冬季)完成,與前兩年合計完成 8次的慈湖定量監測調查,包含 102 年 8 月(夏季)、11 月(秋季),103 年 2 月(冬季)、4 月(春季)及 6 月(夏季)、8 月(颱風後)、9 月(秋季)及 104 年 2 月(冬季),共完成 7 季及 1 次颱風後調查。 
金門潮間帶濕地底棲動物定性普查部分,已於 102 年完成 7 處潮間帶濕地(包含 浦邊、慈湖、後嶼坡、建功嶼、夏墅、古崗以及雙口)及 1 處內陸濕地(陵水湖)之底棲動物普查,以及 7 處潮間帶濕地底棲動物之節肢動物軟甲綱的普查(包含金城海濱公園公園、塘頭、獅山、新頭、北山海堤、金沙溪及黃厝貓公石海岸)。以及 103 年之 2 月、4 月及 6 月,完成上述 7 處潮間帶濕地(即金城海濱公園公園、塘頭、獅山、新頭、北山海堤、金沙溪及黃厝貓公石海岸)之底棲動物普查,並新增 6 處潮間濕地(包含歐厝、馬山、古寧頭、上林、南山頭、鳥嘴尾)及 1 處離島(檳榔嶼)潮間帶濕地之底棲動物普查。本計畫共完成 20 處潮間帶濕地、1 處內陸濕地及 1 處離島潮間帶濕地之底棲動物物種普查。 

三 、 重 要 發 現 
金門潮間帶底棲動物多樣性豐富,本研究 102 年及 103 年於 21 處(含離島)潮間帶濕地棲地紀錄有 11 門 21 綱 103 科 221 種底棲動物。而慈湖部分則累積了魚類 13 科29 種,底棲動物 4 門 5 綱 32 科 53 種。慈湖的水溫、鹽度等水質因子受季節和距離出海閘門口的遠近影響的綜合影響,整體而言呈現靠近水閘門出水口的樣點,其鹽度以靠內陸側的變化較為小,相對穩定;而水溫受季節影響大,季節間的變化明顯,然而在靠近陸側的四季水溫變化較靠出海口側穩定。此外,優勢外來魚類-吳郭魚於冬季及春季時等低溫寒冷季節並無捕獲,反應了對低溫的耐受度低。 
其他之重要發現,包含本研究於 103 年在塘頭、北山海堤、金沙溪以及馬山等潮間帶濕地發現之台灣新紀錄種-酒桶冠耳螺(Cassidula (Cassidulta) doliolum),亦為東亞新紀錄。103 年 6 月陵水湖濕地的魚類調查,初步發現有攀鱸幼魚 14 尾,體長約在3 - 5 cm TL 之間。此批攀鱸幼魚魚群之出現,可排除先前所捕獲之攀鱸為偶發事件之疑慮,並且可證實陵水湖之攀鱸為具有繁殖能力及再補充之族群。103 年 11 月中發現烈嶼上林地區出現大規模貝類死亡的記錄,物種包括牡蠣、簾蛤及貽貝,原因需近一步追蹤探討。另外,慈湖從 103 年 8 月開始至 104 年 2 月間的三次調查,出海口內側 的 pH 值有低於 8.0 的現象,且異於前年同期,有海水偏酸的現象發生。 

四 、 主 要 建 議 事 項 
建議一:立即可行建議-慈湖經濟性二枚貝的生物資源採捕管理與研究 
主辦單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學術機構、社區 NGO 團體 
建議逐步建立經濟性二枚貝採捕的管理方式。包含先行辦理採捕登記及教育訓練、
建立核發採捕證和管理制度等。同時記錄每人之採捕量及配合二枚貝之相關資源研究,
以有彈性之方式,調整每年採捕人數管控或採捕季的設計。 

建議二:立即可行建議-慈湖潟湖棲地的底質、水質、水文的研究及管理 
主辦單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金門縣政府環保局、金門縣建設處或工務處 
目前慈湖的水體大小、深淺、水蒸發漏滲量、海水交換率等,目前都尚不清楚。
但若要針對慈湖水體進行經營管理及改善,甚至於生態資源量的提升、減輕陸化及水質惡化問題等,慈湖水資源量之調查應納為優先課題。 

建議三:中長期建議-慈湖濕地生態系模擬 
主辦單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學術機構 
濕地之生態系模擬有助於預測在永續利用前提下,了解各物種的可移出入(漁獲),或各種環境變動後的濕地生物資源量的變化模式。生態系模擬已為現今多數國家之濕地管理研究中之重要的基礎之一。 

建議四:中長期建議-海岸濕地特色資源的保育 
主辦單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金門縣政府 
本研究中在金門潮間帶初步有發現海筆、海豆芽等重要生物。故在此前提下,建議管理處除本計畫總成果報告提出之潮間帶生物資源調查資料外,建議持續調查以建
立完整之生態資源特色資料。若有相關單位欲進行海岸開發規劃及堤岸工程時,除了應按照環保署之相關規定進行環境評估規劃外,小規模之海岸工事開發,也應針對各
地區之潮間帶資源進行普查。 

建議五:中長期建議-鼓勵慈湖周邊私人魚塭改建為沉澱池及簡易除汙型人工濕地 
主辦單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金門縣政府 
利用廢棄養殖水池或水塘建立人工濕地系統,來處理家庭民生廢水或者養殖池的排放水。藉由水生植物進行水體的自然淨化程序,將受污染的水體現在人工的除汙形
濕地系統中移除,進行水質的自然淨化作用,再流入慈湖中。人工濕地的去除機制除了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處理外、還包括了植物的吸收攝取作用。因此未來建議將
慈湖上游部分聚落的民生廢水以及汙水處理廠處理完的水體,在進入慈湖前先利用附近的廢棄池塘進行人工濕地除汙,再排入慈湖。利用人工濕地除汙可以降低除汙成本,
亦不需經常維修及日常的耗能。具有省能源、低成本、無二次污染、操作維護簡單、不破壞生態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