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門國家公園海岸地景資源調查及保育管理規劃

年度
2015
類別
經營管理類
受託單位
國立台灣大學
辦理性質
委託辦理
本計畫針對金門海岸地帶的自然地景資源進行調查,主要的工作目標為:
(1)完成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特殊地景調查
(2)完成以特殊地景為主的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3)辦理兩梯次的地景保育座談研習會、
(4)完成海岸災害調查與致災區指認、
(5)利用大地測量技術監測重要海岸區地形變動、
(6)提出特殊地景景點地景保育策略與管理建議。

在海岸地景調查與登錄上,將大金門與烈嶼 13 處的特殊地景調查與登錄作業,並對其特殊地景進行紀錄與描述,其中田浦、古寧頭、烈嶼貓公石、青岐
南山頭 4 處為國家級地景點,另 9 處為地方級地景點。其中又以田浦同時具有變質岩與火成岩景觀、青岐南山頭具有火成岩與沉積岩景觀最為特別。
在生態旅遊路線規畫上,由登錄之海岸特殊地景點,搭配金門的人文史蹟與戰地文物地景,規劃金東線(一日遊)、金西線(一日遊)、烈嶼北線(半日遊)、烈嶼南線(半日遊)共四條路線,並設計參訪重點、以及交通方式與建議的停留時間。 

本計畫舉辦地方及專家學者意見交換的三場座談會,與地方民眾溝通,了解居民對於生態旅遊及海岸防護的需求外,與會專家也建議金門應多利用本身
的多元文化景觀,發展特色旅遊行程。但在規劃上,除了地方民眾的共同參與外,也要注意到金門環境對於遊客乘載量的限制。 
海岸環境監測部分,藉由 2014 年至 2016 年的海岸 RTK-GPS 測量資料比對,測量的四處海灘(古寧頭北山斷崖、古寧頭北山海堤、金沙鎮后嶼坡、烈嶼南山頭),會因為季節性的因素造成灘面高低的變遷、侵蝕與堆積回補現象,形成動態平衡的狀態。而在兩年期資料的比對中,灘面高層的變遷並不顯
著。 

海岸地帶的 3D 雷射掃描部分,本計畫於 2015 年 8 月底及 2016 年 5 月初掃描古寧頭北山斷崖、古寧頭北山海堤、金沙鎮后嶼坡、烈嶼南山頭及嚨口—東一點紅海岸進行現地測量。而在資料比對中,北山斷崖與青岐南山頭發生海崖崩塌,藉由比對前後期的掃描資料,得到海崖崩塌的影響範圍,以及產生之崩落土方量。古寧頭北山海堤、金沙鎮后嶼坡及嚨口—東一點紅海岸則沒有明顯的變遷發生。 針對金門海岸地帶較可能發生之3種天然災害(海崖崩落、暴雨淹水、海岸後退),將金門海岸線分為 43 段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北山海岸是三類災害總和風險最高的區域,次高的區域則分別為水頭碼頭、尚義、黃厝、南山頭四個區域。主要原因是颱風時候造成的海岸侵蝕與積水問題,加上本身環境條件不良,容易在波浪拍擊下發生侵蝕。 
在海崖崩落治理上,須思考是否對海岸環境造成景觀破壞,以及是否有保全對象。有保全對象的部分可依情況在海崖下方以拋石護岸工法,減緩坡腳侵蝕的影響。灘面後退的問題上,抽沙船對金門海岸有干擾,應交涉減少抽沙的量體、範圍與頻率,減少對金門海岸的衝擊。並依據灘面變遷的情況,採取劃設緩衝區、海岸拋石等方法減低對金門灘面的危害。未來在全球氣候變遷海水面上升的情境下,海岸區域易受到更多暴潮的侵蝕,宜應在部分區域進行適當防護對策的研擬與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