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門國家公園濱海潮間帶動物相調查研究

年度
1996
類別
動物類
受託單位
中國生物學會
辦理性質
委託研究
金門在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間解除戰地政務,八十四年五月行政院核定通過「金門國家公園計畫」,於八十四年十月成立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國家公園區域範圍包括下列五個區域:古寧頭區、太武山區、古崗區、馬山區及烈嶼區;其中有多處特別景觀區與濱海潮間帶生物資料有密切關係。但由於金門長期處於戰地前線,海岸資源一直沒有足夠的資料以為景觀區管理之參考依據,是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國生物學會進行研究,調查研究金門國家公園及其鄰近地區濱海潮間動物相,以為國家公園生物資源庫之一環及永續經營管理參考之用。

本研究在執行上有以下幾點持色:

一、研究人力之本土化:關切濱海潮間帶動物資源者,除國家公園之經營管理者外、尚包括教育界、水產界人士、當地一般民眾及遊客,更有自然界的鳥獸等。因此邀請金門當地的上述資源使用者同時參與濱海潮間帶動物相的調查研究,為本計畫人力配置的一大考量。本計畫邀請金門水試所成員及金門調中與台灣本島相關青年學者一齊合作、以落實資源研究人力本土化。

二、縮短研究調查至實用的時程:以往台灣環境調查研究的步驟常先做物種的採集、分類鑑定之後,才做生態定量調查,再做環境因子相關分析。這一流程短則3-5年,長則10來年,以致於要做使用及管理之規畫時,已經事過境遷,又得重頭來。有了以往的失敗經驗,本調查研究盡力避免落入曹規,而且力求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配合,集中調查研究最迫切的課題(如:慈湖、鱟、鄉土教育等)。

三、研究及推廣並進:金門環境變遷快速,已不容保育工作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走了。因此一面調查,一面推廣以喚醒金門人的環保意識:人人可作環保尖兵,可為自己家園努力做調查研究。這一年期間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一共舉行三場相關的活動:「85年金門國家公園戶外教學教師研習會」、「金門國家公園及鄰近水域動物資源之調查研究與應用研討會」、「金門縣85年度中小學教師鄉土生物保育研究方法研討會」,可說是努力有加。本計畫研究人員也全力參與,為大家的家園而努力。

四、保育為重但兼顧資源之合理應用:海域資源傳統以漁業為重,而海濱則以牡犡養殖為大宗,但牡犡養殖會阻礙海流,牡犡瀘食產生擬糞,而使得海灘泥濘化,不便於其他海邊活動。金門傳統之石條式牡犡養殖是否為最能與環境共存的資源使用方式,及是否值得以文化資產的方化保存都是值得研究的。可惜本報告在這方面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能夠做深入的分析。

本報告分為三個單元:調查研究、圖片解說及保育建議。由於採集工作受到天候、海防及人力的種種限制成果並不多,加上濱海無脊椎動物種類繁多,分類鑑定不易(許多動物類別因為國內尚未有任何專家能夠做分類上的鑑定),因此本報告中有許多物種寫不出學名,只能用俗名來稱呼之。這是本研究報告的一大缺失。但俗名的使用已經足夠大家來認識它、關愛它。本報告也沒有辦法回答金門海濱有多少種無脊椎動物?由多年的野外工作經驗,可以看出金門海濱仍然是處於未開發的處女地:沒有污染、物種類別多。這是金門人可引以為傲的或是因禍得福吧!也是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是以本報告提出一些保育建議以為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