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北山古洋樓

北山古洋樓

古寧頭大戰

民國38年共軍席捲大陸東南半壁江山,並於10月17日廈門失守後,即挾其威勢企圖佔領金門諸島,再進台澎。

當時擔任福建省主席的湯恩伯將軍下令退到金門來駐守,於是在時局的無情演變下,金門這個千百年來孤懸海疆一隅的小島,就這樣被推上火線。

同年10月25日凌晨,共軍登陸古寧頭一帶,我國軍與之奮戰,歷時56小時,三天不到的時間,終於迅速退敵;部隊清掃戰場時,但見滿目瘡痍,血染巨洋,觸目驚心!這場「古寧頭大戰」,不但保住了金門,讓金門自此成為捍衛台澎金馬的重要防線,更鞏固了台澎,奠定了往後台灣安定發展的基礎。

古寧頭是古寧頭戰役之主要戰場,戰火的烙印最為清晰,斷垣殘壁、彈孔累累的北山洋樓,為此役留下見證。

古寧頭戰史館

古寧頭戰史館

八二三砲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蘇俄為首的「共產國際」企圖赤化世界,美國為防堵其赤化行動,先後與西太平洋諸國簽訂協防條約,完成民主陣營在太平洋的圍堵防線,臺、澎為此防線的重要環節,而金門與馬祖更處於最前線。民國42年(1953年)韓戰結束,中共即集中軍力,想處理臺灣問題;金馬各島戰略地位重要,久為中共企圖奪取的目標。

民國43年(1954年)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軍開始正式協防台灣與澎湖群島,然而此條約承諾協防範圍僅限台灣本島與澎湖群島,加上美國始終對外島地區的防禦態度曖昧,這些因素直接間接更鼓勵中共意圖奪取外島的企圖心。

民國47年(1958年)蘇俄正策動中東阿拉伯聯盟之反西方運動,英美出兵黎巴嫩,中共即利用此時機發動砲戰,企圖製造台海緊張情勢,分化美國兵力;加上毛澤東於同年發起「三面紅旗」運動,遭到內部反彈。中共為穩定其動盪情勢,決定製造臺海危機。

民國47年8月23日共軍對金門發動猛烈砲擊,戰火前後持續四十四天,史稱「八二三砲戰」;中共砲火目標除鎖定各軍事要地外,亦企圖切斷海、空運補,以封鎖金門,孤困守軍;國軍海、空軍運補源源不斷,粉碎中共封鎖金門之計畫;共軍改以每逢單日對金門發射砲宣戰及零星之擾亂性射擊,直至民國68年中美斷交後,才停止這長達二十年之久「單打雙停」的砲擊,這期間金門承受了近百萬發的砲彈,造成深遠的影響。

八二三戰史館

八二三戰史館

  • 八二三戰史館-內部
    八二三戰史館-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