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門島考古遺址調查研究

年度
1996
類別
人文類
受託單位
中央研究院
辦理性質
委託研究
金門古時稱為『浯洲』,是從浯江而得名。原來在泉州府境內有一浯江,是晉江流域南邊的一段。因為移居金門的居民多來自泉州,“浯江”一名帶到金門;所以,金門也有一條浯江溪。(金門縣志,卷二頁151)浯洲另有『浯江』、『浯島』、『浯海』、『滄浯』等別稱。除此之外,金門又名『仙洲』,是以太武山而得名,因該座山別名『仙山』。明洪武二十年,在此島嶼設置守禦千戶所。江夏候周德興築城時,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名曰『金門城』。(?上引,頁 106)金門一名因而延用至今。

金門因地近泉州,在地方誌的記載,自古多將之歸屬在泉州府的管轄。漢人進入此島的時間,大概在四五世紀之間,晉代末年的五胡亂華時期。閩地受到大批自中原南下的難民的壓力。就有居民進入金門島安居。最初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嗣後,即此子孫繁衍。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閩地觀察使柳冕奏請在金門設置牧馬監。於是跟隨牧馬監陳潚到金門的,其時有蔡、許、翁、李、蕭、張、黃、王、洪、呂、劉、林等十二姓。(金門志,卷一分域略,頁五)自後諸朝代的行政區域劃常有變動,仍歸屬泉州府同安縣為主,直到民國四年才設金門縣,成為自治的縣治。

金門的地理位置是在福建省東南方?門灣中的一島群,三面為大陸環繞,西距?門外港僅約十公里,地扼中國大陸與台灣之要衝。該地的開拓可追溯自晉代元帝建武年間,因五胡亂華,即有漢人移殖,迄今有一千六百多年,唐宋以來,均設官治理。所以,其地與中原文化關係源遠流長,傳統的歷史古蹟多處。其實,金門一地為人群所佔居的年代可推及新石器時代。據台大故林朝棨教授於一九六八年曾經在金湖鎮溪湖村發現復國墩貝塚遺址,其年代距今6300~5500年,較目前台灣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年代為早。一九八二年台大人類學系黃士強教授再往調查一次,發現另一處壁角貝塚遺址。

自復國墩遺址發現之後,學者雖然均其關注金門一地的考古學資料。八○年代以前當時地屬戰地的前哨,調查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今金門地區已解除戰地政務,並已設立金門國家公園,為彌補該地考古學資料的不足,筆者曾於一九九四年間執行『金門地區考古遺址初步調查』計劃的研究工作。(陳仲玉、董倫道1995)本報告是後續研究計劃『金門地區考古遺址調查研究』的成果。

本計劃調查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針對金門國家公園園區,以徒步地表調查的方式來做地毯式的地表調查。但是由於地上物(建築、植被)、湖泊及軍事管制區等因素,所以第一個階段的調查,實際調查的範圍受限於整個金門島上國家公園園區禸的空地、部分的軍事區域及農田(參看附圖一);第二個階段的調查,主要是針對第一次未及調查到的區域及第一次調查之後認為尚需要再做更進一步調查之區域,並商請工業技術研究院董倫道博士以透地雷達來協助進行探勘的工作。探勘的方式是對欲探測之區域,每隔約五公尺拉數條平行測線,並在有疑似貝塚或是其他特殊的反射波時,隨即以土壤取樣器(auger)鑽取土壤標本,以供判斷。

本計劃考古遺址調查所泳蓋的範圍,除了上述所言,金門國家公園園區之外,尚包含了浦邊遺址鄰近區域及金門島上其他與浦邊、金龜山、復國墩等遺址地形與自然環境相近似的地區,包括九女山、雞鳴山、東店、峰上、田埔、后豐港、塔山等地。